주메뉴 바로가기내용 바로가기하단 바로가기
상세검색
  • 디렉토리 검색
  • 작성·발신·수신일
    ~
중국정사동이전

고구려(高句麗)의 문화와 제도

高句麗, 在遼東之東千里, 南與朝鮮·濊貊, 東與沃沮, 北與夫餘接. 都於주 001
교감주 001)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於」, 급고각본 「與」.
닫기
丸都之下주 002
교감주 002)
〔原註〕 毛本·局本, 於, 作與, 誤. 丁謙曰, 高句麗國, 有二. 一, 古高句麗, 在今奉天省城東北, 英額邊門外, 渾河發源處. 渾河, 卽地理志及水經注, 小遼河. 一, 新高句麗, 在今朝鮮北境, 平安道成川郡地. 陳氏未悉兩國源流, 牽混爲一, 如傳首在遼東之東千里及南接朝鮮濊貊等語, 及古高句麗國境, 都於丸都之下, 則新高句麗國境. 此書旣誤. 范蔚宗後漢書因之. 但范氏, 又將本傳後半, 分爲小水貊傳, 並將王莽後高句麗與中國交涉諸事, 盡入小水貊傳中, 則誤而又誤矣. 弼按, 丁說誠辨, 然以都於丸都之下, 爲新高句麗國境. 新高句麗, 在今朝鮮北境平安道成川郡地, 似尙有誤. 胡三省云, 唐志, 自鴨淥江口, 舟行百餘里, 乃小舫泝流, 東北行凡五百三十里, 而至丸都城. 據此, 則丸都城, 在鴨淥江邊. 其在平安道成川郡者, 爲平壤城, 在大同江之北, 非鴨淥江也. 近人王國維, 觀堂集林卷十六, 魏毌丘儉丸都山紀功刻石跋云, 魏毌丘儉, 丸都山紀功殘石, 光緖丙午, 署奉天輯安縣事吳大令光國, 於縣西北九十里之板石嶺, 開道得之. 吳大令, 跋扳石嶺, 高六百餘丈, 車馬不通, 疑卽古之丸都山. 又近人吳其昌, 丸都山紀功刊石跋尾, [見北平圖書館, 月刊第三卷第三號]云, 此刻, 出輯安縣扳石嶺. 扳石嶺, 卽丸都山. 句驪之都丸都城, 卽在丸都山下. 輯安縣, 正在鴨淥江上流北岸. 漢·魏西安平州, 在今安東少北. 玄菟郡治, 在今鐵嶺左右. 位宮, 率步騎二萬, 進軍沸流水上. 是, 從丸都城沸流水上流, 順流而下, 以寇西安平州也. 從今輯安, 至今安東, 正從鴨淥江順流而下, 則沸水之地位, 正當鴨淥江之地位. 儉, 從玄菟, 直趨丸都, 是斷其後路, 位宮, 回師與戰. 儉, 遂乘勢, 越丸都山, 屠丸都城. 後人, 誤以沸流水, 爲大同江, 則諸史東夷傳, 不可解矣. 又云, 劉宋以前, 高句驪國都, 在今輯安附近, 不在今朝鮮之平壤. 前人, 以浿水, 當朝鮮之大同江, 故以丸都, 王險諸城, 當今之平壤[以今之平壤, 正南臨大同江], 一若自衛滿·朱蒙以來, 卽奠居平壤者. 今考浿水, 當爲今鴨淥江, 故王險·忽本·丸都諸城, 當在今奉天之輯安懷仁附近. 直至北魏太武帝末葉始南遷平壤. 此可以漢書·魏志·魏書·北史·唐書, 好大王碑, 丸都山紀功石刻, 證之也.
닫기
, 方可二千里, 戶三萬.
多大山深谷, 無原澤. 隨山谷以爲居, 食澗水. 無良田, 雖力佃作, 不足以實口腹, 其俗節食, 好治宮室. 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 祭鬼神, 又祀靈星·社稷주 003
교감주 003)
〔原註〕 范書, 作好祠鬼神·社稷·零星. 章懷注, 前書音義, 龍星左角曰天田, 則農祥也. 辰日, 祀以牛, 號曰零星. 風俗通曰, 辰之神, 爲零星, 故以辰日, 祠於東南也. 柳從辰曰, 零星, 前書及風俗通, 皆作靈. 靈·霝·零·古本通. 吳仲山碑, 神零有知. 靈, 已作零.
닫기
. 其人性凶急, 喜寇鈔. 其國有王. 其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주 004
교감주 004)
〔原註〕 范書, 作古鄒大加. 章懷注, 古鄒大加, 高驪掌賓客之官, 如鴻臚也.
닫기
·主簿·優台·丞·使者·皁衣·先人주 005
교감주 005)
〔原註〕 范書, 作優台使者·帛衣先人. 沈欽韓曰, 唐志, 帛衣·頭大兄. 所謂帛衣者, 此字衍先人也. 通典, 作皁衣秉國, 成三歲一易.
닫기
, 尊卑各有等級주 006
교감주 006)
〔原註〕 趙一淸曰, 寰宇記卷一百七十三, 高麗, 建官有九等. 其一曰吐捽, 舊名大對盧, 總知國事. 次曰太大兄, 次鬱折, 華言主簿, 次太大夫使者, 次皁衣頭大兄, 東夷相傳, 所謂皁衣先人者也. 以前五官, 掌機密, 謀政事, 徵發兵馬, 選授官爵. 次大使者, 次大兄, 次收位使者, 次上位使者, 次小兄, 次諸兄, 次過節, 次不過節, 次先人. 又有狀古雛加, 掌賓客, 比鴻臚卿, 以大夫使者爲之. 又有國子博士·太學博士·舍人·通事·典書客, 皆小兄以上爲之. 又其諸大城, 置傉蕯, 比都督, 諸城, 置處閭近支, 比刺史, 亦謂之道使. 其武官曰, 大模達, 比衛將軍, 以皁衣頭大兄以上爲之. 次末客, 比中郞將以大兄以上爲之. 其次, 領千人以下, 各有差等. 一淸案, 此所說, 與唐書稍異. 弼按,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七, 冠服類所載高麗建官, 唐, 武德間, 有九等, 與寰宇記所載略同.
닫기
. 東夷舊語以爲夫餘別種, 言語諸事, 多與夫餘同, 其性氣衣服有異. 本有五族, 有涓奴部주 007
교감주 007)
〔原註〕 范書, 涓, 作消, 下同.
닫기
·絶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주 008
교감주 008)
〔原註〕 章懷注, 案今高驪五部, 一曰內部, 一名黃部, 卽桂婁部也. 二曰北部, 一名後部, 卽絶奴部也. 三曰東部, 一名左部, 卽順奴部也. 四曰南部, 一名前部, 卽灌奴部也. 五曰西部, 一名右部, 卽消奴部也.
닫기
. 本涓奴部爲王, 稍微弱, 今桂婁部代之. 漢時賜鼓吹技人. 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 高句麗令主其名籍주 009
교감주 009)
〔原註〕 元本, 令主, 作今王, 誤.
닫기
. 後稍驕恣, 不復詣郡주 010
교감주 010)
〔原註〕 元本, 詣, 作諸, 誤.
닫기
, 於주 011
교감주 011)
중화서국 「于」. 이하 중화서국의 「于」 교감 소개는 생략.
닫기
東界築小城, 置朝服衣幘其中, 歲時來取之, 今胡猶名此城爲幘溝漊. 溝漊者, 句麗名城也. 其置官, 有對盧則不置沛者, 有沛者則不置對盧. 王之宗族, 其大加皆稱古雛加. 涓奴部本國主, 今雖不爲王, 適統大人, 得稱古雛加, 亦得立宗廟, 祠靈星·社稷. 絶奴部世與王婚, 加古雛之號. 諸大加亦自置使者·皁衣·先人, 名皆達於王. 如卿大夫之家臣, 會同坐起, 不得與王家使者·皁衣·先人同列. 其國中大家不佃作. 坐食者萬餘口, 下戶遠擔米糧魚鹽供給之. 其民喜歌舞, 國中邑落, 暮夜男女羣聚, 相就歌戲. 無大倉庫, 家家自有小倉, 名之爲桴京주 012
교감주 012)
〔原註〕 何焯校, 改桴作稃. 弼按郝經, 續後漢書, 作稃. 郁宋年曰, 說文, 桴, 棟名. 稃, 也. , 穅也, 稃京, 小倉名字當从禾.
닫기
. 其人絜淸自喜, 善藏釀. 跪拜申一脚주 013
교감주 013)
〔原註〕 范書, 申, 作曳.
닫기
, 與夫餘異, 行步皆走. 以十月祭天, 國中大會, 名曰, 東盟. 其公會, 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주 014
교감주 014)
〔原註〕 趙一淸曰, 酉陽雜俎, 魏時, 有高句麗客, 善用針. 取寸髮, 斬爲十餘段, 以針貫取之, 言髮中空也. 其妙如此.
닫기
. 大加主簿頭著幘, 如幘而無後주 015
교감주 015)
소흥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後」, 소희본·백납본 「餘」.
닫기
, 其小加著折風, 形如弁. 其國東有大穴, 名隧穴주 016
교감주 016)
〔原註〕 范書, 隧, 作襚.
닫기
, 十月國中大會, 迎隧還於國東上祭之, 置木隧於神坐. 無牢獄, 有罪諸加評議, 便殺之, 沒入妻子爲奴婢. 其俗作婚姻, 言語已定, 女家作小屋於大屋後, 名壻屋, 壻暮至女家戶外, 自名跪拜, 乞得就女宿, 如是者再三, 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 傍頓錢帛, 至生子已長大, 乃將婦歸家. 其俗淫. 男女已嫁娶, 便稍作送終之衣. 厚葬, 金銀財幣, 盡於送死, 積石爲封, 列種松柏. 其馬皆小, 便登山. 國人有氣力, 習戰鬭, 沃沮·東濊皆屬焉. 又有小水貊 주 017
교감주 017)
〔原註〕 毛本, 貊, 作貃.
닫기
. 句麗作國, 依大水而居. 西安平縣北有小水, 南流入海, 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 因名之爲小水貊, 出好弓, 所謂貊弓是也주 018
교감주 018)
〔原註〕 范書, 作句驪一名貊耳, 有別種, 依小水爲居, 因名曰小水貊, 章懷注, 引魏氏春秋曰, 遼東郡西安平縣北, 有小水, 南流入海. 句驪別種, 因名之曰小水貊. 丁謙曰, 西安平, 爲馬訾水入海處[馬訾水, 卽鴨綠江], 乃今九連城東北, 安平河濱地. 小水發源縣北則, 卽靉陽河無疑. 因中國往高句驪, 道必經此, 故陳壽魏志高句驪傳, 附載其名. 此部微末, 除出好弓外, 別無他事可紀, 其下所書, 仍是高句驪事. 范蔚宗, 旣本陳志, 爲高句驪傳, 又截取小水貊, 別爲一傳, 大誤. 丁氏又云, 中國與朝鮮通道, 今由九連城, 渡鴨綠江, 入義州. 古時, 則在西安平渡江, 卽賈耽所謂泊汋口也. 弼按兩漢志, 西安平, 屬遼東郡. 何焯曰, 涿縣, 有安平, 故此加西. 王先謙曰, 孫權, 遣謝宏·陸恂, 封高句驪王宮, 爲單于. 恂等, 到安平口, 卽此縣海口也. 據唐書地理志, 當在鴨綠江北近海處. 新唐志, 安東府南, 至鴨綠江北泊汋城七百里, 故西安平縣也.
닫기
.
王莽初發高句麗兵以伐胡주 019
교감주 019)
〔原註〕 范書, 作伐匈奴.
닫기
, 不欲行, 彊迫遣之, 皆亡出塞爲寇盜. 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 爲所殺. 州郡縣歸咎於句麗侯騊주 020
교감주 020)
〔原註〕 范書, 騊作騶, 前書王莽傳, 亦作騶. 下同.
닫기
, 嚴尤奏言. 貊人犯法, 罪不起於騊, 且宜安慰. 今猥被之大罪주 021
교감주 021)
〔原註〕 師古曰, 猥, 多也, 厚也. 被, 加也. 王先謙曰, 猥, 猶猝也.
닫기
, 恐其遂反주 022
교감주 022)
〔原註〕 前書王莽傳, 此句下云, 夫餘之屬, 必有和者. 匈奴未克, 夫餘·濊貊復起, 此大憂也.
닫기
. 莽不聽, 詔尤擊之. 尤誘期句麗侯騊至而斬之주 023
교감주 023)
〔原註〕 期字, 疑誤. 范書作誘句驪侯騶, 入塞斬之.
닫기
, 傳送其首詣長安. 莽大悅, 布告天下, 更名高句麗爲下句麗주 024
교감주 024)
〔原註〕 莽傳云, 莽, 下書曰, 迺者, 命遣猛將, 共行天罰, 誅滅虜知, 分爲十二部. 或斷其右臂, 或斬其左腋, 或潰其胷腹, 或紬其兩脅. 今年, 刑在東方, 誅貉之部, 先縱焉. 捕斬虜騶, 平定東域. 虜知殄滅, 在于漏刻, 此乃天地羣神, 社稷宗廟, 佑助之福. 公卿大夫士民同心, 將率虓虎之力也. 予甚嘉之, 其更名高句驪, 爲下句驪. 布告天下, 令咸知焉. 於是貉人, 愈犯邊, 東北與西南夷, 皆亂云. 丁謙曰, 攷朝鮮史, 此爲高句驪太祖東明王子琉璃王時事. 史云, 初, 漢王莽, 徵兵於高句麗, 琉璃王不應, 降於鮮卑, 而侵犯漢邊. 然則姑先應徵, 旋亡出塞者, 正用其聯合鮮卑之計乎. 惟嚴尤誘斬之句麗侯騶, 當是統兵之員.
닫기
. 當此時爲侯國. 漢光武帝八年, 高句麗王遣使朝貢, 始見稱王주 025
교감주 025)
〔原註〕 范書光武紀, 建武八年十二月, 高句驪王, 遣使奉貢.
닫기
. 至殤·安之間, 句麗王宮數寇遼東, 更屬玄菟. 遼東太守蔡風 주 026
교감주 026)
〔原註〕 范書, 風, 作諷. 下同.
닫기
·玄菟太守姚光以宮爲二郡害, 興師伐之. 宮詐降請和, 二郡不進. 宮密遣軍攻玄菟, 焚燒候城, 入遼隧 주 027
교감주 027)
〔原註〕 丁謙曰, 候城, 遼隧, 均漢縣屬遼東郡. 漢地理志, 候城, 爲中部都尉所治, 惟不知爲今何地. 遼隧, 地理志, 作遼隊. 水經注, 遼水入塞, 經襄平縣西, 又逕遼隧縣西, 入大遼水, 乃田安市, 入海, 襄平故城, 在今奉天省城西南, 遼隧, 當在其西南濱遼河處, 故公孫淵, 遣兵, 拒司馬懿於此, 蓋阻水以自固也. 錢坫曰, 今奉天府海城縣西之牛莊.
닫기
, 殺吏民. 後宮復犯遼東, 蔡風輕將吏士追討之, 軍敗沒주 028
교감주 028)
〔原註〕 范書東夷傳, 建武八年, 高句驪, 遣使朝貢. 光武, 復其王號. 二十三年冬, 句驪, 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餘口, 詣樂浪, 內屬. 二十五年春, 句驪寇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而遼東太守祭彤, 以恩信招之, 皆復款塞. 後, 句驪王宮, 生而開目能視, 國人懷之. 及長, 勇壯, 數犯邊境. 和帝, 元興元年春, 復入遼東, 寇略六縣. 太守耿夔, 擊破之, 斬其渠帥. 安帝, 永初五年, 宮遣使貢獻, 求屬玄菟, 元初五年, 復與濊貊, 寇玄菟, 攻華麗城. 建光元年春, 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 將兵出塞, 擊之, 捕斬濊貃渠帥, 獲兵馬財物. 宮乃遣嗣子遂成, 將二千餘人, 逆光等, 遣使詐降. 光等, 信之. 遂成因據險阸, 以遮大軍, 而潛遣三千人, 攻玄菟·遼東, 焚城郭, 殺傷一千餘人. 於是, 發廣陽·漁陽·右北平·涿郡屬國三千餘騎, 同救之, 而貊人已去. 夏, 復興遼東鮮卑八千餘人, 攻遼隊, 殺掠吏人. 蔡諷等, 追擊於新昌, 戰沒. 功曹耿耗·兵曹掾龍端·兵馬掾公孫酺, 以身扞諷, 俱沒於陳, 死者, 百餘人. 秋, 宮, 遂率馬韓·濊貊數千騎, 圍玄菟. 夫餘王, 遣子尉仇台, 將二萬餘人, 與州郡幷力, 討破之, 斬首五百餘級.
닫기
. 宮死, 子伯固立.주 029
교감주 029)
〔原註〕 范書, 宮死, 子遂成立, 遂成死, 子伯固立. 丁謙曰, 朝鮮史載, 宮年老, 讓位於弟遂成, 稱次大王. 以暴戾, 爲國人所弑. 因立其弟伯國, 稱新大王, 卽傳中伯固. 傳言, 宮死, 子伯固立, 不獨脫卻遂成, 而以弟爲子, 亦誤. 弼按下文, 位宮, 爲宮之曾孫, 則伯固, 爲宮之子, 其世系不誤. 然與范書及朝鮮史, 均不合. 又按, 惠棟曰, 蔡邕集云, 東夷高句驪翮子伯固, 逆謀並發. 亦可爲遂成被弑之證.
닫기
順·桓之間, 復犯遼東, 寇新安·居鄕 주 030
교감주 030)
〔原註〕 郝經續後漢書, 居, 作民.
닫기
, 又攻西安平, 於道上殺帶方令, 略得樂浪太守妻子.주 031
교감주 031)
〔原註〕 范書, 順帝, 陽嘉元年, 置玄菟郡屯田六部. 質桓之間, 復犯遼東西安平, 殺帶方令, 掠得樂浪太守妻子. 郡國志, 帶方, 屬樂浪郡. 一統志, 帶方故城, 今平壤南境.
닫기
靈帝建寧二年, 玄菟太守耿臨討之, 斬首虜數百級, 伯固降, 屬遼東. 嘉주 032
교감주 032)
중화서국 「熹」.
닫기
平中주 033
교감주 033)
〔原註〕 此敍靈帝時事, 當作熹平.
닫기
, 伯固乞屬玄菟. 公孫度之雄海東也, 伯固遣犬주 034
교감주 034)
소흥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 「犬」, 소희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大」.
닫기
加優居·主簿然人等주 035
교감주 035)
〔原註〕 馮本, 大作犬.
닫기
, 助度擊富山賊, 破之. 伯固死. 有二子. 長子拔奇, 小子伊夷模. 拔奇不肖, 國人便共立伊夷模爲王. 自固時, 數寇遼東, 又受亡胡五百餘家. 建安中, 公孫康出軍擊之. 破其國, 焚燒邑落. 拔奇怨爲兄而不得立, 與涓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詣康降, 還住沸流水. 降胡亦叛伊夷模, 伊夷模更作新國, 今日所在是也주 036
교감주 036)
〔原註〕 丁謙曰, 伯固次子, 伊夷模, 東藩紀要云, 名男武, 稱故國川王. 伊夷模子, 位宮, 紀要云, 稱東川王. 惟東川未立以前, 尙有山上王, 名延優, 爲伊夷模弟. 立於建安二年, 在位幾五十年, 東川王始立. 此, 又脫漏. 且攷, 位宮, 乃太祖王宮孫, 並非曾孫. 又攷, 位宮, 爲毋丘儉所破, 始移都平壤. 朝鮮史與東藩紀要, 所載皆同. 作新國者, 指山上王, 築丸都山城之事. 吳其昌曰, 高麗國都, 在晉以前, 位於今日鴨綠江北岸奉天境內輯安懷仁附近. 劉宋以後, 始南移今日之平壤. 吳說, 已略見前. 詳見北平圖書館月刊. 姚範曰, 今日云云, 疑循舊文.
닫기
. 拔奇遂往遼東, 有子留句麗國, 今古雛加駮位居是也. 其後復擊玄菟, 玄菟與遼東合擊, 大破之. 伊夷模無子, 淫灌奴部, 生子名位宮. 伊夷模死, 立以爲王, 今句麗王宮是也. 其曾祖名주 037
교감주 037)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名」, 급고각본 「缺」.
닫기
주 038
교감주 038)
〔原註〕 宋本, 宮上有名字.
닫기
, 生能開目視, 其國人惡之주 039
교감주 039)
〔原註〕 范書, 作國人懷之. 黃山曰, 懷, 當爲怪之譌. 古, 懷多混爲怌, 故轉寫易譌.
닫기
, 及長大, 果凶虐, 數寇鈔, 國見殘破. 今王生墮地주 040
교감주 040)
〔原註〕 毛本, 墮, 作墯. 錢大昕曰, 承祚作志之時, 位宮久已破亡, 不應云今王. 蓋承舊史之文.
닫기
, 亦能開目視人. 句麗呼相似爲位, 似其祖, 故名之爲位宮. 位宮有力勇주 041
교감주 041)
〔原註〕 趙一淸曰, 力勇, 當依寰宇記, 作勇力.
닫기
, 便鞍馬, 善獵射. 景初二年, 太尉司馬宣王率衆討公孫淵, 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주 042
교감주 042)
〔原註〕 宮, 應作位宮. 下同. 北宋本, 大, 作犬.
닫기
. 正始三年, 宮寇西安平, 其五年, 爲幽州刺史毌丘儉所破. 語在儉傳 주 043
교감주 043)
〔原註〕 儉傳, 正始中, 儉督諸軍, 討高句驪. 六年, 復征之. 齊王紀, 七年, 儉討高句驪, 破之. 蓋用兵數年, 此傳記其始, 齊王紀記其終也.
닫기
.

  • 교감주 001)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於」, 급고각본 「與」. 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2)
    〔原註〕 毛本·局本, 於, 作與, 誤. 丁謙曰, 高句麗國, 有二. 一, 古高句麗, 在今奉天省城東北, 英額邊門外, 渾河發源處. 渾河, 卽地理志及水經注, 小遼河. 一, 新高句麗, 在今朝鮮北境, 平安道成川郡地. 陳氏未悉兩國源流, 牽混爲一, 如傳首在遼東之東千里及南接朝鮮濊貊等語, 及古高句麗國境, 都於丸都之下, 則新高句麗國境. 此書旣誤. 范蔚宗後漢書因之. 但范氏, 又將本傳後半, 分爲小水貊傳, 並將王莽後高句麗與中國交涉諸事, 盡入小水貊傳中, 則誤而又誤矣. 弼按, 丁說誠辨, 然以都於丸都之下, 爲新高句麗國境. 新高句麗, 在今朝鮮北境平安道成川郡地, 似尙有誤. 胡三省云, 唐志, 自鴨淥江口, 舟行百餘里, 乃小舫泝流, 東北行凡五百三十里, 而至丸都城. 據此, 則丸都城, 在鴨淥江邊. 其在平安道成川郡者, 爲平壤城, 在大同江之北, 非鴨淥江也. 近人王國維, 觀堂集林卷十六, 魏毌丘儉丸都山紀功刻石跋云, 魏毌丘儉, 丸都山紀功殘石, 光緖丙午, 署奉天輯安縣事吳大令光國, 於縣西北九十里之板石嶺, 開道得之. 吳大令, 跋扳石嶺, 高六百餘丈, 車馬不通, 疑卽古之丸都山. 又近人吳其昌, 丸都山紀功刊石跋尾, [見北平圖書館, 月刊第三卷第三號]云, 此刻, 出輯安縣扳石嶺. 扳石嶺, 卽丸都山. 句驪之都丸都城, 卽在丸都山下. 輯安縣, 正在鴨淥江上流北岸. 漢·魏西安平州, 在今安東少北. 玄菟郡治, 在今鐵嶺左右. 位宮, 率步騎二萬, 進軍沸流水上. 是, 從丸都城沸流水上流, 順流而下, 以寇西安平州也. 從今輯安, 至今安東, 正從鴨淥江順流而下, 則沸水之地位, 正當鴨淥江之地位. 儉, 從玄菟, 直趨丸都, 是斷其後路, 位宮, 回師與戰. 儉, 遂乘勢, 越丸都山, 屠丸都城. 後人, 誤以沸流水, 爲大同江, 則諸史東夷傳, 不可解矣. 又云, 劉宋以前, 高句驪國都, 在今輯安附近, 不在今朝鮮之平壤. 前人, 以浿水, 當朝鮮之大同江, 故以丸都, 王險諸城, 當今之平壤[以今之平壤, 正南臨大同江], 一若自衛滿·朱蒙以來, 卽奠居平壤者. 今考浿水, 當爲今鴨淥江, 故王險·忽本·丸都諸城, 當在今奉天之輯安懷仁附近. 直至北魏太武帝末葉始南遷平壤. 此可以漢書·魏志·魏書·北史·唐書, 好大王碑, 丸都山紀功石刻, 證之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3)
    〔原註〕 范書, 作好祠鬼神·社稷·零星. 章懷注, 前書音義, 龍星左角曰天田, 則農祥也. 辰日, 祀以牛, 號曰零星. 風俗通曰, 辰之神, 爲零星, 故以辰日, 祠於東南也. 柳從辰曰, 零星, 前書及風俗通, 皆作靈. 靈·霝·零·古本通. 吳仲山碑, 神零有知. 靈, 已作零.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4)
    〔原註〕 范書, 作古鄒大加. 章懷注, 古鄒大加, 高驪掌賓客之官, 如鴻臚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5)
    〔原註〕 范書, 作優台使者·帛衣先人. 沈欽韓曰, 唐志, 帛衣·頭大兄. 所謂帛衣者, 此字衍先人也. 通典, 作皁衣秉國, 成三歲一易.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6)
    〔原註〕 趙一淸曰, 寰宇記卷一百七十三, 高麗, 建官有九等. 其一曰吐捽, 舊名大對盧, 總知國事. 次曰太大兄, 次鬱折, 華言主簿, 次太大夫使者, 次皁衣頭大兄, 東夷相傳, 所謂皁衣先人者也. 以前五官, 掌機密, 謀政事, 徵發兵馬, 選授官爵. 次大使者, 次大兄, 次收位使者, 次上位使者, 次小兄, 次諸兄, 次過節, 次不過節, 次先人. 又有狀古雛加, 掌賓客, 比鴻臚卿, 以大夫使者爲之. 又有國子博士·太學博士·舍人·通事·典書客, 皆小兄以上爲之. 又其諸大城, 置傉蕯, 比都督, 諸城, 置處閭近支, 比刺史, 亦謂之道使. 其武官曰, 大模達, 比衛將軍, 以皁衣頭大兄以上爲之. 次末客, 比中郞將以大兄以上爲之. 其次, 領千人以下, 各有差等. 一淸案, 此所說, 與唐書稍異. 弼按,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七, 冠服類所載高麗建官, 唐, 武德間, 有九等, 與寰宇記所載略同.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7)
    〔原註〕 范書, 涓, 作消, 下同.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8)
    〔原註〕 章懷注, 案今高驪五部, 一曰內部, 一名黃部, 卽桂婁部也. 二曰北部, 一名後部, 卽絶奴部也. 三曰東部, 一名左部, 卽順奴部也. 四曰南部, 一名前部, 卽灌奴部也. 五曰西部, 一名右部, 卽消奴部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9)
    〔原註〕 元本, 令主, 作今王, 誤.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0)
    〔原註〕 元本, 詣, 作諸, 誤.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1)
    중화서국 「于」. 이하 중화서국의 「于」 교감 소개는 생략.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2)
    〔原註〕 何焯校, 改桴作稃. 弼按郝經, 續後漢書, 作稃. 郁宋年曰, 說文, 桴, 棟名. 稃, 也. , 穅也, 稃京, 小倉名字當从禾.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3)
    〔原註〕 范書, 申, 作曳.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4)
    〔原註〕 趙一淸曰, 酉陽雜俎, 魏時, 有高句麗客, 善用針. 取寸髮, 斬爲十餘段, 以針貫取之, 言髮中空也. 其妙如此.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5)
    소흥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後」, 소희본·백납본 「餘」.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6)
    〔原註〕 范書, 隧, 作襚.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7)
    〔原註〕 毛本, 貊, 作貃.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8)
    〔原註〕 范書, 作句驪一名貊耳, 有別種, 依小水爲居, 因名曰小水貊, 章懷注, 引魏氏春秋曰, 遼東郡西安平縣北, 有小水, 南流入海. 句驪別種, 因名之曰小水貊. 丁謙曰, 西安平, 爲馬訾水入海處[馬訾水, 卽鴨綠江], 乃今九連城東北, 安平河濱地. 小水發源縣北則, 卽靉陽河無疑. 因中國往高句驪, 道必經此, 故陳壽魏志高句驪傳, 附載其名. 此部微末, 除出好弓外, 別無他事可紀, 其下所書, 仍是高句驪事. 范蔚宗, 旣本陳志, 爲高句驪傳, 又截取小水貊, 別爲一傳, 大誤. 丁氏又云, 中國與朝鮮通道, 今由九連城, 渡鴨綠江, 入義州. 古時, 則在西安平渡江, 卽賈耽所謂泊汋口也. 弼按兩漢志, 西安平, 屬遼東郡. 何焯曰, 涿縣, 有安平, 故此加西. 王先謙曰, 孫權, 遣謝宏·陸恂, 封高句驪王宮, 爲單于. 恂等, 到安平口, 卽此縣海口也. 據唐書地理志, 當在鴨綠江北近海處. 新唐志, 安東府南, 至鴨綠江北泊汋城七百里, 故西安平縣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9)
    〔原註〕 范書, 作伐匈奴.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0)
    〔原註〕 范書, 騊作騶, 前書王莽傳, 亦作騶. 下同.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1)
    〔原註〕 師古曰, 猥, 多也, 厚也. 被, 加也. 王先謙曰, 猥, 猶猝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2)
    〔原註〕 前書王莽傳, 此句下云, 夫餘之屬, 必有和者. 匈奴未克, 夫餘·濊貊復起, 此大憂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3)
    〔原註〕 期字, 疑誤. 范書作誘句驪侯騶, 入塞斬之.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4)
    〔原註〕 莽傳云, 莽, 下書曰, 迺者, 命遣猛將, 共行天罰, 誅滅虜知, 分爲十二部. 或斷其右臂, 或斬其左腋, 或潰其胷腹, 或紬其兩脅. 今年, 刑在東方, 誅貉之部, 先縱焉. 捕斬虜騶, 平定東域. 虜知殄滅, 在于漏刻, 此乃天地羣神, 社稷宗廟, 佑助之福. 公卿大夫士民同心, 將率虓虎之力也. 予甚嘉之, 其更名高句驪, 爲下句驪. 布告天下, 令咸知焉. 於是貉人, 愈犯邊, 東北與西南夷, 皆亂云. 丁謙曰, 攷朝鮮史, 此爲高句驪太祖東明王子琉璃王時事. 史云, 初, 漢王莽, 徵兵於高句麗, 琉璃王不應, 降於鮮卑, 而侵犯漢邊. 然則姑先應徵, 旋亡出塞者, 正用其聯合鮮卑之計乎. 惟嚴尤誘斬之句麗侯騶, 當是統兵之員.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5)
    〔原註〕 范書光武紀, 建武八年十二月, 高句驪王, 遣使奉貢.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6)
    〔原註〕 范書, 風, 作諷. 下同.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7)
    〔原註〕 丁謙曰, 候城, 遼隧, 均漢縣屬遼東郡. 漢地理志, 候城, 爲中部都尉所治, 惟不知爲今何地. 遼隧, 地理志, 作遼隊. 水經注, 遼水入塞, 經襄平縣西, 又逕遼隧縣西, 入大遼水, 乃田安市, 入海, 襄平故城, 在今奉天省城西南, 遼隧, 當在其西南濱遼河處, 故公孫淵, 遣兵, 拒司馬懿於此, 蓋阻水以自固也. 錢坫曰, 今奉天府海城縣西之牛莊.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8)
    〔原註〕 范書東夷傳, 建武八年, 高句驪, 遣使朝貢. 光武, 復其王號. 二十三年冬, 句驪, 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餘口, 詣樂浪, 內屬. 二十五年春, 句驪寇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而遼東太守祭彤, 以恩信招之, 皆復款塞. 後, 句驪王宮, 生而開目能視, 國人懷之. 及長, 勇壯, 數犯邊境. 和帝, 元興元年春, 復入遼東, 寇略六縣. 太守耿夔, 擊破之, 斬其渠帥. 安帝, 永初五年, 宮遣使貢獻, 求屬玄菟, 元初五年, 復與濊貊, 寇玄菟, 攻華麗城. 建光元年春, 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 將兵出塞, 擊之, 捕斬濊貃渠帥, 獲兵馬財物. 宮乃遣嗣子遂成, 將二千餘人, 逆光等, 遣使詐降. 光等, 信之. 遂成因據險阸, 以遮大軍, 而潛遣三千人, 攻玄菟·遼東, 焚城郭, 殺傷一千餘人. 於是, 發廣陽·漁陽·右北平·涿郡屬國三千餘騎, 同救之, 而貊人已去. 夏, 復興遼東鮮卑八千餘人, 攻遼隊, 殺掠吏人. 蔡諷等, 追擊於新昌, 戰沒. 功曹耿耗·兵曹掾龍端·兵馬掾公孫酺, 以身扞諷, 俱沒於陳, 死者, 百餘人. 秋, 宮, 遂率馬韓·濊貊數千騎, 圍玄菟. 夫餘王, 遣子尉仇台, 將二萬餘人, 與州郡幷力, 討破之, 斬首五百餘級.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9)
    〔原註〕 范書, 宮死, 子遂成立, 遂成死, 子伯固立. 丁謙曰, 朝鮮史載, 宮年老, 讓位於弟遂成, 稱次大王. 以暴戾, 爲國人所弑. 因立其弟伯國, 稱新大王, 卽傳中伯固. 傳言, 宮死, 子伯固立, 不獨脫卻遂成, 而以弟爲子, 亦誤. 弼按下文, 位宮, 爲宮之曾孫, 則伯固, 爲宮之子, 其世系不誤. 然與范書及朝鮮史, 均不合. 又按, 惠棟曰, 蔡邕集云, 東夷高句驪翮子伯固, 逆謀並發. 亦可爲遂成被弑之證.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0)
    〔原註〕 郝經續後漢書, 居, 作民.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1)
    〔原註〕 范書, 順帝, 陽嘉元年, 置玄菟郡屯田六部. 質桓之間, 復犯遼東西安平, 殺帶方令, 掠得樂浪太守妻子. 郡國志, 帶方, 屬樂浪郡. 一統志, 帶方故城, 今平壤南境.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2)
    중화서국 「熹」.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3)
    〔原註〕 此敍靈帝時事, 當作熹平.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4)
    소흥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 「犬」, 소희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大」.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5)
    〔原註〕 馮本, 大作犬.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6)
    〔原註〕 丁謙曰, 伯固次子, 伊夷模, 東藩紀要云, 名男武, 稱故國川王. 伊夷模子, 位宮, 紀要云, 稱東川王. 惟東川未立以前, 尙有山上王, 名延優, 爲伊夷模弟. 立於建安二年, 在位幾五十年, 東川王始立. 此, 又脫漏. 且攷, 位宮, 乃太祖王宮孫, 並非曾孫. 又攷, 位宮, 爲毋丘儉所破, 始移都平壤. 朝鮮史與東藩紀要, 所載皆同. 作新國者, 指山上王, 築丸都山城之事. 吳其昌曰, 高麗國都, 在晉以前, 位於今日鴨綠江北岸奉天境內輯安懷仁附近. 劉宋以後, 始南移今日之平壤. 吳說, 已略見前. 詳見北平圖書館月刊. 姚範曰, 今日云云, 疑循舊文.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7)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名」, 급고각본 「缺」.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8)
    〔原註〕 宋本, 宮上有名字.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9)
    〔原註〕 范書, 作國人懷之. 黃山曰, 懷, 當爲怪之譌. 古, 懷多混爲怌, 故轉寫易譌.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40)
    〔原註〕 毛本, 墮, 作墯. 錢大昕曰, 承祚作志之時, 位宮久已破亡, 不應云今王. 蓋承舊史之文.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41)
    〔原註〕 趙一淸曰, 力勇, 當依寰宇記, 作勇力.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42)
    〔原註〕 宮, 應作位宮. 下同. 北宋本, 大, 作犬.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43)
    〔原註〕 儉傳, 正始中, 儉督諸軍, 討高句驪. 六年, 復征之. 齊王紀, 七年, 儉討高句驪, 破之. 蓋用兵數年, 此傳記其始, 齊王紀記其終也.바로가기

색인어
이름
王莽, 田譚, 嚴尤, 蔡風, 姚光, 蔡風, 伯固, 耿臨, 伯固, 伯固, 伯固, 拔奇, 伊夷模, 拔奇, 公孫康, 拔奇, 涓奴加, 伊夷模, 拔奇, 伊夷模, 位宮, 伊夷模, 司馬宣王, 公孫淵, 毌丘儉
지명
高句麗, 遼東, 朝鮮, 濊貊, 沃沮, 夫餘, 玄菟郡, 高句麗, 幘溝漊, 小水貊, 遼東, 玄菟, 遼隧, 新安, 居鄕, 遼東, 沸流水, 遼東, 西安平
서명
儉傳
오류접수

본 사이트 자료 중 잘못된 정보를 발견하였거나 사용 중 불편한 사항이 있을 경우 알려주세요. 처리 현황은 오류게시판에서 확인하실 수 있습니다. 전화번호, 이메일 등 개인정보는 삭제하오니 유념하시기 바랍니다.

고구려(高句麗)의 문화와 제도 자료번호 : jd.d_0004_0030_0030_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