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메뉴 바로가기내용 바로가기하단 바로가기
상세검색
  • 디렉토리 검색
  • 작성·발신·수신일
    ~
중국정사동이전

한(韓)의 역사

韓, 在帶方之南. 東西以海爲限, 南與倭接, 方可四千里.
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韓. 辰韓者, 古之辰國주 001
교감주 001)
〔原註〕 趙一淸曰, 弁韓, 後漢書作弁辰, 然弁辰別是一國, 則此當作弁韓, 以當三韓之數, 竊疑范氏爲非. 王會汾曰, 晉梁二書, 皆作弁韓. 丁謙曰, 三韓, 以馬韓爲最大, 其地當有忠淸全羅二道及慶尙道之半. 辰韓及弁韓, 惟慶州一帶而已. 朝鮮史, 謂三韓雖曰分立, 實則辰弁二國, 僅爲馬韓所支配, 非勢均力敵也. 弼按, 漢書朝鮮傳, 眞番辰國, 欲上書見天子, 朝鮮雍閼, 弗爲通. 師古曰, 辰謂辰韓之國也. 後漢書光武帝紀, 建武二十年秋, 東夷韓國人, 率衆詣樂浪內附. 章懷注, 東夷有辰韓弁韓馬韓, 謂之三韓國. 梁書, 辰韓. 始有六國, 稍分爲十二, 新羅其一也. 馬韓有五十四國, 百濟其一也. 舊唐書, 百濟國, 爲馬韓故地.
닫기
. 馬韓在西. 其民土著, 種植, 知蠶桑, 作綿布. 各有長帥, 大者自名爲臣智, 其次爲邑借, 散在山海間, 無城郭. 有爰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優休牟涿國·臣濆沽주 002
교감주 002)
「沽」: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백납본 「沽」, 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活」.
닫기
·주 003
교감주 003)
〔原註〕 北宋本, 活作沽.
닫기
伯濟國·주 004
교감주 004)
〔原註〕 伯濟國, 卽百濟國.
닫기
速盧不斯國·日華國·古誕者國·古離國·怒藍國·月支國·咨離牟盧國·素謂乾國·古爰國·莫盧國·卑離國·占離卑國·주 005
교감주 005)
〔原註〕 馮本, 卑作甲, 誤.
닫기
臣釁國·支侵國·狗盧國·卑彌國·監奚卑離國·古蒲國·致利鞠國·冉路國·兒林國·駟盧國·內卑離國·感奚國·萬盧國·辟卑離國·臼斯烏旦國·주 006
교감주 006)
〔原註〕 宋本, 臼作, 卽匊字. 臼與異, 未詳孰是.
닫기
一離國·不彌國·주 007
교감주 007)
「支」: 소흥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支」, 소희본·백납본 「友」.
닫기
半國
·주 008
교감주 008)
〔原註〕 宋本, 支, 作犮.
닫기
狗素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臣蘇塗國·莫盧國·주 009
교감주 009)
〔原註〕 錢大昭曰, 莫盧國, 已見上文, 此重出.
닫기
古臘國·臨素半國·臣雲新國·如來卑離國·楚山塗卑離國·一難國·狗奚國·不雲國·不斯濆邪國·爰池國·乾馬國·楚離國, 凡五十餘國주 010
교감주 010)
〔原註〕 范書云, 馬韓在西, 有五十四國, 其北與樂浪, 南與倭接. 滿洲源流考卷二云, 三韓統名辰國, 自漢初已見. 後爲親羅百濟所倂. 其七十八國之名, 備載於魏志, 國名多繫以卑離二字, 如監奚卑離·內卑離·辟卑離·如來卑離, 以滿洲語考之, 當爲貝勒之轉音, 正猶汗之訛爲韓, 而三汗之統諸貝勒, 於體制恰相符合也. 至馬韓, 亦作慕韓, 辰韓, 亦作秦韓, 弁韓, 亦作弁辰, 又作卞韓. 尙書傳, 扶餘馯並稱. 正義謂, 馯, 卽韓也. 當時, 祗以諧音, 並非漢語, 范蔚宗, 始稱爲韓國韓人. 魏志, 遂有韓地韓王之目, 甚者至訛爲韓氏. 又如弁韓, 在三韓中, 記載獨少. 考史記眞番注謂, 番音普寒切. 遼東有潘汗縣, 或卽弁韓之轉音, 亦未可定. 或有以三韓爲高麗者, 蓋因宋史高麗傳. 有崇寧後, 鑄三韓通寶之文. 又遼史外紀, 遼時, 常以三韓國公, 爲高麗封號, 遂謂三韓之地, 盡入高麗, 不知高麗之境, 亦屬三韓所統, 當時假借用之, 不經深考耳. 至遼之三韓縣, 乃取高麗俘戶所置, 非其故壤也.
닫기
. 大國萬餘家, 小國數千家주 011
교감주 011)
〔原註〕 毛本, 小, 作千, 誤.
닫기
, 總十餘萬戶. 辰王治月支國. 臣智或加優呼臣雲遣支報安邪踧支濆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之號. 其官有魏率善·邑君·歸義侯·中郞將·都尉·伯長. 侯準旣僭號稱王주 012
교감주 012)
〔原註〕 淮, 當作準, 見前濊國傳注.
닫기
, 爲燕亡人衛滿所攻奪주 013
교감주 013)
〔原註〕 丁謙曰, 箕淮之王馬韓也. 據朝鮮史言, 避衛滿之逼, 率衆奪金馬郡居之, 自稱武康王. 金馬, 卽本傳, 王所治月支國, 今爲全羅道益山郡.
닫기
.
魏略曰: 「昔箕子之後朝鮮侯, 見周衰, 燕自尊爲王, 欲東略地, 朝鮮侯亦自稱爲王, 欲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 其大夫禮諫之, 乃止. 使禮西說燕, 燕止之주 014
교감주 014)
「燕止之」: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燕止之」, 급고각본 「燕以止之」.
〔原註〕 毛本, 下燕字, 作以.
닫기
, 不攻주 015
교감주 015)
〔原註〕 攻, 疑作改.
닫기
. 後子孫稍驕虐, 燕乃遣將秦開 攻其西方, 取地二千餘里, 至滿番汗爲界주 016
교감주 016)
〔原註〕 趙一淸曰, 潘韓譌. 兩漢志, 俱作番汗.
닫기
朝鮮遂弱. 及秦幷天下, 使蒙恬築長城, 到遼東. 時朝鮮王否立, 畏秦襲之, 略服屬秦, 不肯朝會. 否死, 其子準立. 二十餘年而陳·項起, 天下亂, 燕·齊·趙民愁苦, 稍稍亡往準, 準乃置之於西方. 及漢以盧綰爲燕王, 朝鮮與燕界於주 017
교감주 017)
「溴」: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溴」. 중화서국 「浿」.
닫기
주 018
교감주 018)
〔原註〕 趙一淸曰, 漢書地理志, 樂浪郡浿水縣, 水西至增地入海, 今大同江也. 溴字誤. 下同. 弼按漢書朝鮮傳云, 至浿水爲界. 浿水解見前高句麗傳.
닫기
. 及綰反, 入匈奴, 燕人衛滿亡命, 爲胡服, 東度浿水, 詣準降, 說準求居西界주 019
교감주 019)
「故」: 중화서국 「收」.
닫기
, 故中國亡命주 020
교감주 020)
〔原註〕 何焯曰, 故字當作收.
닫기
爲朝鮮藩屛. 準信寵之, 拜爲주 021
교감주 021)
「爲」: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백납본 「爲」, 무영전본 「以」.
닫기
博士, 賜以圭, 封之百里, 令守西邊. 滿誘亡주 022
교감주 022)
〔原註〕 亡字下, 似少一字.
닫기
黨, 衆稍多, 乃詐遣人告準, 言漢兵十道至, 求入宿衛, 遂還攻準. 準與滿戰, 不敵也주 023
교감주 023)
〔原註〕 弼按, 魏略所云, 與史記漢書朝鮮傳, 略同而較詳, 可補史漢朝鮮傳之缺. 丁謙曰, 朝鮮史相傳, 其國, 肇自檀君傳, 一千四十八年, 至周初, 箕子代興, 傳四十世, 爲燕人衛滿襲據其地. 班書, 記漢事, 故託始於滿. 眞番, 本朝鮮附屬番部, 七國時爲燕所略. 武帝, 破朝鮮, 改爲郡. 治霅縣, 在今奉天興廳邊外, 東南至鴨緣江地. 浿水有二, 唐書高麗傳, 南涯浿水, 指大同江, 而此傳浿水, 均指鴨綠江. 今攷據家, 但知大同江爲浿水, 不知鴨綠江亦有浿水之名. 蓋大同江, 在平壤南, 衛滿所都王險城, 卽平壤. 滿渡浿水, 而後居此, 則水在平壤之北可知, 證一. 涉何, 諭右渠還朝, 必經浿水, 證二. 左將軍, 擊破浿水西軍, 方得至王險, 證三. 右渠太子, 入謝天子, 至浿水引歸, 證四. 觀此, 傳中浿水, 皆指鴨綠江, 明矣. 臨屯亦番部. 後爲郡, 治東暆, 今爲朝鮮道江原道江陵府城.
닫기
.」
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 居韓地, 自號韓王.
魏略曰: 「其子及親留在國者, 因冒姓韓氏. 準王海中, 不與朝鮮相往來.」
其後絶滅, 今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주 024
교감주 024)
〔原註〕 丁謙曰, 東藩紀要, 馬韓立國, 始朝鮮王箕淮, 在漢惠帝元年, 後爲百濟王溫祚所滅, 在新莾二年, 計傳國二百有三載, 辰韓·弁韓, 不知始立何時. 後俱爲新羅王赫居世所滅, 在漢宣帝五鳳以後. 是三韓有國, 均在西漢之世, 至東漢初, 三韓已亡, 何論曹魏. 陳氏此傳, 作於晉初, 乃仍言三韓事, 若不知有百濟新羅者, 何也. 余細核傳文, 參以朝鮮史, 知所云其後絶滅者, 卽滅於百濟也. 所云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 卽後漢書, 馬韓人復自立爲王也.
닫기
. 漢時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주 025
교감주 025)
〔原註〕 范書東夷傳, 建武二十年, 韓人廉斯人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 光武, 封蘇馬諟, 爲漢廉斯邑君, 使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 章懷注, 廉斯, 邑名也.
닫기
.
魏略曰: 「初, 右渠未破時, 朝鮮相歷谿卿以諫右渠不用, 東之辰國 주 026
교감주 026)
〔原註〕 漢書, 元封三年夏, 尼谿相參, 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 來降.
닫기
, 時民隨出居者二千餘戶, 亦與朝鮮, 貢蕃不相往來주 027
교감주 027)
〔原註〕 貢, 疑作眞.
닫기
. 至王莽地皇時, 廉斯鑡爲辰韓右渠帥, 聞樂浪土地美, 人民饒樂, 亡欲來降. 出其邑落, 見田中驅雀男子一人, 其語非韓人. 問之, 男子曰: 「我等漢人, 名戶來, 我等輩千五百人伐材木, 爲韓所擊得, 皆斷髮爲奴, 積三年矣.」 鑡曰: 「我當降漢 樂浪, 汝欲去不?」 戶來曰: 「可」 辰鑡因將戶來주 028
교감주 028)
「戶來來 」: 중화서국 「戶來」.
닫기
, 出詣含資縣주 029
교감주 029)
〔原註〕 兩漢志, 樂浪郡含資, 三國魏, 改爲帶方郡. 晉志, 屬帶方郡. 一統志, 故城, 今朝鮮京畿道城之南境. 官本考證云, 辰鑡辰字·來出來字, 疑皆衍.
닫기
, 縣言郡, 郡卽以鑡爲譯, 從芩中乘大船入辰韓, 逆取戶來. 降伴輩尙得千人, 其五百人已死. 鑡時曉謂辰韓: 「汝還五百人. 若不者, 樂浪當遣萬兵乘船來擊汝.」 辰韓曰: 「五百人已死, 我當出贖直耳.」 乃出辰韓萬五千人, 弁韓布萬五千匹주 030
교감주 030)
〔原註〕 毛本, 弁, 作弁, 誤.
닫기
, 鑡收取直還. 郡表鑡功義, 賜冠幘·田宅, 子孫數世, 至安帝 延光四年時, 故受復除.」
桓·靈之末, 韓濊彊盛, 郡縣不能制, 民多流入韓國. 建安中, 公孫康屯有縣以南荒地爲帶方郡 주 031
교감주 031)
〔原註〕 兩漢志, 樂浪郡屯有縣. 李兆洛云, 今朝鮮平壤城南. 丁謙曰, 帶方郡治所在, 前人均木言及. 漢地理志, 樂浪含資縣有帶水, 西至帶方, 入海. 査京畿道北境, 有臨津江, 發源江原道伊川郡, 北至開城, 西南入海, 正在樂浪之南. 再南, 卽百濟境. 以形勢揆之, 當卽漢時帶水. 然則伊川郡, 其漢之含資縣乎. 辰韓渠帥, 先詣含資降. 可知含資, 實辰韓至樂浪孔道. 今伊川郡, 居平壤東南, 情形尤協. 以此觀之, 臨津江, 於開城西南入海, 非卽帶方郡地之所在耶. 今定以開城郡爲帶方, 或相去不遠矣.
닫기
, 遣公孫模·張敞等收集遺民, 興兵伐韓濊, 舊民稍出, 是後倭韓遂屬帶方. 景初中, 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 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 其次與邑長. 其俗好衣幘, 下戶詣郡朝謁, 皆假衣幘, 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餘人. 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韓國, 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 吏譯轉有異同, 臣幘沽韓주 032
교감주 032)
「臣濆沽韓」: 소흥본·소희본·백납본 「臣幘沾韓」, 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臣智激韓」.
닫기
忿, 攻帶方郡 崎離營. 時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 遵戰死, 二郡遂滅韓주 033
교감주 033)
〔原註〕 丁謙曰, 百濟雖滅馬韓, 而馬韓中尙有一二小部, 仍襲韓王之稱號. 傳紀, 桓靈末, 韓濊强盛, 建安後, 倭韓屬帶方, 及明帝時, 二郡滅韓, 皆指馬韓人自立之小部, 非三韓全境也. 但三韓舊時, 皆土番散部, 勢分力弱, 故樂浪可羈屬之. 迨百濟新羅崛興, 則地大兵强, 足與高句麗鼎峙, 斷非郡縣所能制馭, 何當時時中國, 竟不聞不問, 漠然置之, 絶不道及其事. 豈以百濟本馬韓列國之一, 新羅亦弁辰列國之一, 雖兼倂坐大, 可仍以三韓視之, 不必特爲之分析耶. 噫, 疏亦甚矣. 何怪晉書·後漢書, 均承其誤, 而不覺乎.
닫기
.

  • 교감주 001)
    〔原註〕 趙一淸曰, 弁韓, 後漢書作弁辰, 然弁辰別是一國, 則此當作弁韓, 以當三韓之數, 竊疑范氏爲非. 王會汾曰, 晉梁二書, 皆作弁韓. 丁謙曰, 三韓, 以馬韓爲最大, 其地當有忠淸全羅二道及慶尙道之半. 辰韓及弁韓, 惟慶州一帶而已. 朝鮮史, 謂三韓雖曰分立, 實則辰弁二國, 僅爲馬韓所支配, 非勢均力敵也. 弼按, 漢書朝鮮傳, 眞番辰國, 欲上書見天子, 朝鮮雍閼, 弗爲通. 師古曰, 辰謂辰韓之國也. 後漢書光武帝紀, 建武二十年秋, 東夷韓國人, 率衆詣樂浪內附. 章懷注, 東夷有辰韓弁韓馬韓, 謂之三韓國. 梁書, 辰韓. 始有六國, 稍分爲十二, 新羅其一也. 馬韓有五十四國, 百濟其一也. 舊唐書, 百濟國, 爲馬韓故地. 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2)
    「沽」: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백납본 「沽」, 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活」.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3)
    〔原註〕 北宋本, 活作沽.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4)
    〔原註〕 伯濟國, 卽百濟國.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5)
    〔原註〕 馮本, 卑作甲, 誤.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6)
    〔原註〕 宋本, 臼作, 卽匊字. 臼與異, 未詳孰是.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7)
    「支」: 소흥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支」, 소희본·백납본 「友」.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8)
    〔原註〕 宋本, 支, 作犮.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09)
    〔原註〕 錢大昭曰, 莫盧國, 已見上文, 此重出.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0)
    〔原註〕 范書云, 馬韓在西, 有五十四國, 其北與樂浪, 南與倭接. 滿洲源流考卷二云, 三韓統名辰國, 自漢初已見. 後爲親羅百濟所倂. 其七十八國之名, 備載於魏志, 國名多繫以卑離二字, 如監奚卑離·內卑離·辟卑離·如來卑離, 以滿洲語考之, 當爲貝勒之轉音, 正猶汗之訛爲韓, 而三汗之統諸貝勒, 於體制恰相符合也. 至馬韓, 亦作慕韓, 辰韓, 亦作秦韓, 弁韓, 亦作弁辰, 又作卞韓. 尙書傳, 扶餘馯並稱. 正義謂, 馯, 卽韓也. 當時, 祗以諧音, 並非漢語, 范蔚宗, 始稱爲韓國韓人. 魏志, 遂有韓地韓王之目, 甚者至訛爲韓氏. 又如弁韓, 在三韓中, 記載獨少. 考史記眞番注謂, 番音普寒切. 遼東有潘汗縣, 或卽弁韓之轉音, 亦未可定. 或有以三韓爲高麗者, 蓋因宋史高麗傳. 有崇寧後, 鑄三韓通寶之文. 又遼史外紀, 遼時, 常以三韓國公, 爲高麗封號, 遂謂三韓之地, 盡入高麗, 不知高麗之境, 亦屬三韓所統, 當時假借用之, 不經深考耳. 至遼之三韓縣, 乃取高麗俘戶所置, 非其故壤也. 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1)
    〔原註〕 毛本, 小, 作千, 誤.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2)
    〔原註〕 淮, 當作準, 見前濊國傳注.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3)
    〔原註〕 丁謙曰, 箕淮之王馬韓也. 據朝鮮史言, 避衛滿之逼, 率衆奪金馬郡居之, 自稱武康王. 金馬, 卽本傳, 王所治月支國, 今爲全羅道益山郡.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4)
    「燕止之」: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燕止之」, 급고각본 「燕以止之」.
    〔原註〕 毛本, 下燕字, 作以.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5)
    〔原註〕 攻, 疑作改.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6)
    〔原註〕 趙一淸曰, 潘韓譌. 兩漢志, 俱作番汗.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7)
    「溴」: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백납본 「溴」. 중화서국 「浿」.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8)
    〔原註〕 趙一淸曰, 漢書地理志, 樂浪郡浿水縣, 水西至增地入海, 今大同江也. 溴字誤. 下同. 弼按漢書朝鮮傳云, 至浿水爲界. 浿水解見前高句麗傳.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19)
    「故」: 중화서국 「收」.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0)
    〔原註〕 何焯曰, 故字當作收.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1)
    「爲」: 소흥본·소희본·촉각소자본·남감본·급고각본·백납본 「爲」, 무영전본 「以」.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2)
    〔原註〕 亡字下, 似少一字.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3)
    〔原註〕 弼按, 魏略所云, 與史記漢書朝鮮傳, 略同而較詳, 可補史漢朝鮮傳之缺. 丁謙曰, 朝鮮史相傳, 其國, 肇自檀君傳, 一千四十八年, 至周初, 箕子代興, 傳四十世, 爲燕人衛滿襲據其地. 班書, 記漢事, 故託始於滿. 眞番, 本朝鮮附屬番部, 七國時爲燕所略. 武帝, 破朝鮮, 改爲郡. 治霅縣, 在今奉天興廳邊外, 東南至鴨緣江地. 浿水有二, 唐書高麗傳, 南涯浿水, 指大同江, 而此傳浿水, 均指鴨綠江. 今攷據家, 但知大同江爲浿水, 不知鴨綠江亦有浿水之名. 蓋大同江, 在平壤南, 衛滿所都王險城, 卽平壤. 滿渡浿水, 而後居此, 則水在平壤之北可知, 證一. 涉何, 諭右渠還朝, 必經浿水, 證二. 左將軍, 擊破浿水西軍, 方得至王險, 證三. 右渠太子, 入謝天子, 至浿水引歸, 證四. 觀此, 傳中浿水, 皆指鴨綠江, 明矣. 臨屯亦番部. 後爲郡, 治東暆, 今爲朝鮮道江原道江陵府城.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4)
    〔原註〕 丁謙曰, 東藩紀要, 馬韓立國, 始朝鮮王箕淮, 在漢惠帝元年, 後爲百濟王溫祚所滅, 在新莾二年, 計傳國二百有三載, 辰韓·弁韓, 不知始立何時. 後俱爲新羅王赫居世所滅, 在漢宣帝五鳳以後. 是三韓有國, 均在西漢之世, 至東漢初, 三韓已亡, 何論曹魏. 陳氏此傳, 作於晉初, 乃仍言三韓事, 若不知有百濟新羅者, 何也. 余細核傳文, 參以朝鮮史, 知所云其後絶滅者, 卽滅於百濟也. 所云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 卽後漢書, 馬韓人復自立爲王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5)
    〔原註〕 范書東夷傳, 建武二十年, 韓人廉斯人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 光武, 封蘇馬諟, 爲漢廉斯邑君, 使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 章懷注, 廉斯, 邑名也.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6)
    〔原註〕 漢書, 元封三年夏, 尼谿相參, 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 來降.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7)
    〔原註〕 貢, 疑作眞.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8)
    「戶來來 」: 중화서국 「戶來」.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29)
    〔原註〕 兩漢志, 樂浪郡含資, 三國魏, 改爲帶方郡. 晉志, 屬帶方郡. 一統志, 故城, 今朝鮮京畿道城之南境. 官本考證云, 辰鑡辰字·來出來字, 疑皆衍.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0)
    〔原註〕 毛本, 弁, 作弁, 誤.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1)
    〔原註〕 兩漢志, 樂浪郡屯有縣. 李兆洛云, 今朝鮮平壤城南. 丁謙曰, 帶方郡治所在, 前人均木言及. 漢地理志, 樂浪含資縣有帶水, 西至帶方, 入海. 査京畿道北境, 有臨津江, 發源江原道伊川郡, 北至開城, 西南入海, 正在樂浪之南. 再南, 卽百濟境. 以形勢揆之, 當卽漢時帶水. 然則伊川郡, 其漢之含資縣乎. 辰韓渠帥, 先詣含資降. 可知含資, 實辰韓至樂浪孔道. 今伊川郡, 居平壤東南, 情形尤協. 以此觀之, 臨津江, 於開城西南入海, 非卽帶方郡地之所在耶. 今定以開城郡爲帶方, 或相去不遠矣.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2)
    「臣濆沽韓」: 소흥본·소희본·백납본 「臣幘沾韓」, 남감본·급고각본·무영전본 「臣智激韓」.바로가기
  • 교감주 033)
    〔原註〕 丁謙曰, 百濟雖滅馬韓, 而馬韓中尙有一二小部, 仍襲韓王之稱號. 傳紀, 桓靈末, 韓濊强盛, 建安後, 倭韓屬帶方, 及明帝時, 二郡滅韓, 皆指馬韓人自立之小部, 非三韓全境也. 但三韓舊時, 皆土番散部, 勢分力弱, 故樂浪可羈屬之. 迨百濟新羅崛興, 則地大兵强, 足與高句麗鼎峙, 斷非郡縣所能制馭, 何當時時中國, 竟不聞不問, 漠然置之, 絶不道及其事. 豈以百濟本馬韓列國之一, 新羅亦弁辰列國之一, 雖兼倂坐大, 可仍以三韓視之, 不必特爲之分析耶. 噫, 疏亦甚矣. 何怪晉書·後漢書, 均承其誤, 而不覺乎. 바로가기

색인어
이름
衛滿, 箕子, 秦開, 盧綰, 準王, 右渠, 歷谿卿, 王莽, 廉斯鑡, 戶來, 戶來, 戶來, 公孫康, 公孫模, 張敞, 明帝, 劉昕, 鮮于嗣, 吳林, 弓遵, 劉茂
지명
帶方, 馬韓, 辰韓, 弁韓, 辰韓, 辰國, 馬韓, 爰襄國, 牟水國, 桑外國, 小石索國, 大石索國, 優休牟涿國, 臣濆沽國, 伯濟國, 速盧不斯國, 日華國, 古誕者國, 古離國, 怒藍國, 月支國, 咨離牟盧國, 素謂乾國, 古爰國, 莫盧國, 卑離國, 占離卑國, 臣釁國, 支侵國, 狗盧國, 卑彌國, 監奚卑離國, 古蒲國, 致利鞠國, 冉路國, 兒林國, 駟盧國, 內卑離國, 感奚國, 萬盧國, 辟卑離國, 臼斯烏旦國, 一離國, 不彌國, 支半國, 狗素國, 捷盧國, 牟盧卑離國, 臣蘇塗國, 莫盧國, 古臘國, 臨素半國, 臣雲新國, 如來卑離國, 楚山塗卑離國, 一難國, 狗奚國, 不雲國, 不斯濆邪國, 爰池國, 乾馬國, 楚離國, 月支國, 滿番汗, 溴水, 浿水, 樂浪郡, 辰國, 貢蕃, 樂浪, 辰韓, 屯有縣, 帶方郡, 韓國, 辰韓, 樂浪, 帶方郡, 崎離營
서명
魏略, 魏略, 魏略
오류접수

본 사이트 자료 중 잘못된 정보를 발견하였거나 사용 중 불편한 사항이 있을 경우 알려주세요. 처리 현황은 오류게시판에서 확인하실 수 있습니다. 전화번호, 이메일 등 개인정보는 삭제하오니 유념하시기 바랍니다.

한(韓)의 역사 자료번호 : jd.d_0004_0030_0070_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