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메뉴 바로가기내용 바로가기하단 바로가기
상세검색
  • 디렉토리 검색
  • 작성·발신·수신일
    ~
고조선단군부여자료집

후기조선(後期朝鮮, 기자조선)의 역사 및 강역, 교화(敎化), 봉해짐 등의 기록을 시간 순으로 기록하다

  • 출전
    『大東歷史』 卷2 後朝鮮紀
 (起己卯朝鮮太祖文聖王元年 盡丁未朝鮮哀王二十八年) 凡九百二十九年
【乙卯】 朝鮮太祖文聖王(胥餘)元年(周武王姬發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一百二十二年) 箕子卽王位
 王姓子氏 諱胥餘 商王武乙 次子名 理之子也 誕降于帝乙十七祀丙戌 封於箕(箕國命卽西華在今支那開封府城西九十里) 號箕子(子爵名)爲商王紂(紂名 受太丁之孫帝乙之子 號曰紂 謚曰帝辛)之太師 紂性汰侈 好爲酒色始爲象箸 箕子歎曰 今爲象箸 必不盛 以土簋將爲玉盃 王盃象箸 必不羮藜藿衣短褐 而舍茅茨之下 則必將食熊蹯豹錦衣 九重高臺廣室稱此 以求天下不足矣 紂爲長夜之飮懼以失日 問其左右盡不知也 使問箕子 箕子謂其徒曰 爲天下主而一國 皆失日天下其危矣 夫一國皆不知 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 辭以醉而不知微子(微子名啓 微國名 子爵名 紂之庶兄 愼恪克孝 箕子度紂 非元良以啓長 且賢勸帝乙立爲太子 帝乙難於癈嫡 卒立紂爲太子 封啓爲微子) 數諫紂不聽 度紂終不可諫 痛殷將亡 欲死之及去 未能決 乃謀於太師箕子及少師比于(紂之諸父)曰 今殷其淪喪 若涉大川其無津涯 今爾無指告予顚隮 若之何 其箕子曰 商今其有灾 我興受其敗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詔王子出迪我舊云 刻子王子不出我 乃顚隮自靖人 自獻于先王 我不顧行遯(語詳書微子) 微子遂去比干曰 君有過而不以死爭 則百姓何辜 乃直言諫三日 不去 怒曰 吾聞聖人之心 有七竅信有諸乎 遂殺比干刳視其心紂爲淫佚 箕子諫不聽 或曰 可以去矣 箕子曰 爲人臣諫不聽 而去是彰君之惡 而自悅於民也 吾不忍爲也 乃被髮佯狂而爲奴(古者奴婢皆以罪人爲之因諫得罪 故曰爲奴) 紂又囚之 遂隱而鼓琴 以自悲 故傳之曰 箕子操(箕子操云 嗟嗟 紂爲無道 殺比干 嗟重復 嗟獨奈何 漆身爲癘 被髮以佯狂 今奈宗廟何天乎 天哉 欲負石 自投河 嗟復嗟 奈社稷何) 是歲周侯發(卽武王)伐殷克之 紂自焚死 殷亡 周遂代之 武王命召公奭 釋箕子囚(劉向說苑曰 武王入殷 式箕子之門) 訪道于箕子 箕子乃陳洪範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又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徵 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語詳書洪範) 因避地朝鮮 殷人隨之者五千 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 百工技藝 皆從焉 旣至言語不通 譯而知之 國人知箕子有聖德 尊之爲王
 書洪範曰 惟十有三祀 王訪于箕子 蔡氏沈集傳曰 商曰祀 周曰年 此曰祀者因箕子之辭也 箕子嘗言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蓋箕子不可臣 武王亦遂其志而不臣之也 訪就而問之也
 金氏履祥曰 書稱十有三祀 則知箕子之不臣於武王 書王訪于箕子 則知武王之不臣箕子
 蘇氏箕子之不臣周也 而曷爲爲武王陳洪範也 天以是道畀禹傳之於我不可使自我而絶以武王 而不傳 則天下無可傳者矣 故爲箕子之道者 傳道 則可仕則不可
 陳氏箕子自言我罔爲臣僕 其後終不臣不負斯言矣 又曰 不臣周 所以正萬世君臣之大法 陳洪範所以傳萬世天人之法
 司馬遷 史記曰 武王克殷 訪問箕子以天道 箕子以洪範陳之 又曰 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
 書洪範蔡氏沉集傳曰 箕子不忍周之釋 走之朝鮮 武王聞之 因以朝鮮封之班固漢書地理志曰 殷道衰 箕子去之朝鮮
 范曄 後漢書箕子違衰殷之運 避地朝鮮
 吉氏曰 商淪喪罔爲僕 歷歷五十八之誓 謨班班三百一之風雅張氏箕子曰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若受武王之封爵 是臣於周而變其初志也 史遷之說明是謬妄 而漢書甚有理 蓋箕子去中國入朝鮮 鮮民共尊爲君 亦猶泰白適荆蠻而遂君其地也
 林氏宗七曰 洪範蔡傳曰 箕子陳範之後 武王封於朝鮮而不臣於此說常疑之蓋微子以商王之子受封於宋 憖存宗社不得已也 宗社旣存於微子箕子決不可復受其封 故遠去中國東入朝鮮 以鮮外國不曾服屬中國也 且武王之訪箕子之陳以道者 天下之公 故武王以公訪箕子 以公陳彼此無嫌焉 豈可以此爲受封封之之證乎 玄大哉 以爲蔡氏因史遷之失而不能細勘矣 曰旣不臣則何爲封之 旣封之則又何爲不臣 張維所謂箕子去中國入朝鮮 鮮民共尊以爲君 亦猶泰伯之適荆蠻而遂君其地者 爲得其實
 洪氏汝河司馬遷以爲陳洪範 在封朝鮮之前 恐不然太師之東 非由武王之命 猶泰伯至南竄非出於古公之命也 太師旣至東人尊而君之 亦猶泰伯至吳荊蠻義之從 而歸之爾方周師之未至也 太師固曰 我岡爲臣僕 武王必知之矣 殷旣亡 太師意決東 武王亦許之己定不臣 用賓主之禮 故武王來訪而太師固無嫌於陳範也 不然將以君臣見乎 禮未之講也 太師曷爲而遽見武王也 由是觀之太師陳範 在主朝鮮之後也審矣
 謹按 商曰祀 周曰年 吉氏箕子心上尙記 殷邦之甲子王之卽位紀元當曰祀明矣 而史以年何也 文武王元年始以建寅月爲歲首 則前此仍用殷正而以祀紀元者 益無疑矣 抑於此時雜採夏周之制 以寅爲正改祀爲年 而史氏因以傳紀於文武王以前 混以年書之歟 今姑存疑而不敢改正 以俟博雅之君子
 按我純祖皇帝辛酉 得一古鏡於箕子井 背有東王二字 人謂箕子鏡 可知王之 亦號東王矣史氏(斷)曰 周武克商之後 擁立武庚以繼帝辛之位 擧商容膠鬲之賢爲之輔相退師西岐克遵文王服事之志 則箕子詎肯長往朝鮮乎哉 武王不此之爲故箕子决意 而渡此東浿與夷齊之登 彼西山同一義也 乃在於武庚之繼殷微子之封宋之前 而武王亦不得挽而止之者也 然只要遯世無悶 而初豈有心於爲君哉 惟半萬人之逋播黎獻痛切 玄社之旣屋倡率靑邱愛戴之民 奉而爲王以繼子姓六百年之洪緖 與夏之舊臣 奉少康於有鬲 漢之義士尊昭烈於西蜀上下 千載同歸一轍 而箕子不得强以辭之 武王亦不敢指以議之 此眞可謂中興殷業也 奈之何史遷以封之而厚誣蔡氏 以不臣而襲謬使後之人明乎 興滅繼絶之義者 幾希誠可慨也 今玆特揭以元年繼書以王卽位元年 殷室中興之元年也 王武乙之孫箕子也 卽位卽天位也 天之經地之義於是焉 始明矣噫箕聖以武乙之孫 避周而東來開國於支那區域之外建 殷室中興之業 撰東史者 或曰 武王因封箕子于朝鮮 然則何無誥命之見於周書者 而亦何不列於五等之分爵乎 此乃後人仍襲支那史氏之傳誤而然也 嗚呼 周武革命殷祀無主文聖正位 朝鮮親承大統名正言順本無可疑 自馬遷史記以天子之制 予周而以列國待朝鮮 故後之支那史家因之以襲謬 今始以文聖承帝辛之後 紹殷遺統以示天下萬世之正論也
  [正義] (書美繼玄社之遺業 啓靑邱之休運也)
柳京(按太祖之時 地方西過于遼河 東至于忽汗 南極于海 凡四五千里 濊貊餘韓之屬 皆革面歸義)
 王見民俗强悍 以柳性柔 令民悉家種之尙柔風 故號柳京(箕子誌箕子東出時 初泊水原 南陽之間 故華城有洪範山之名因泝流 又至於黃州鐵島島中有箕子臺箕子井 又入浿居平壤 而患東俗强種柳柔其性 故平壤柳京焉)
築都城
 安氏鼎福曰 麗志平壤古城一 箕子所築 輿覽 平壤外城在唐浦上石築 周八千二百尺 土築一萬二百五尺 高三十尺 世傳 箕子所築 不知是否 麗太祖五年 始築西都在城 疑卽此城 按年代久遠 雖不知此城 必爲箕子所築 而歷代因箕子舊築 而修治之亦不異矣
頒八條敎
 王敎民以禮義 設禁八條 相殺以當時償殺 相傷以穀償 相盜者沒入爲其家奴婢 欲自贖者人五十萬 雖免爲民 俗猶羞之 嫁娶無所售 崇信讓篤經術不逾年而大化 是以民終不相盜 無問戶之閉 婦人貞信 不淫僻 田野都邑飮食以籩豆 有仁賢之化 勿尙兵鬪 務以德服强暴 隣國皆慕其義 而歸附衣冠制度悉遵殷制
 宋氏箕子之邦上有常尊下有等 夷實存先王之遺風 正當以中華視之未可以外國例言之也
 端木氏孝思曰 朝鮮箕子之地 爲海外鄒魯之邦
 陳仁子曰 地無常理推理者天也 粤自黃帝邑于฀鹿 以來顓頊邑于龍城 舜耕于歷山 箕子過國朝鮮 王氣在東千五百年
 王氏敞曰 朝鮮乃古箕子之後 衣冠文物之制 親踈責賤之體燁然 有諸夏之風
 遼東誌遼東箕子過化之邦 習染淳美遠有端緖 安氏鼎福曰 八條之約只有三條(謂相殺以當時償殺 相傷以穀償 相盜者沒入爲其家奴婢) 卽洪範八政中司寇事也 箕子爲治必不舍洪範 而他圖八條者 恐指八政而言也
  [正義] (書美兆民被仁賢之化 萬世頼禮義之道 可與天地之生成 同其功用也)
以王受兢爲士師
 受兢夏后十三世孫 有德行 國人薦之以爲士師 敎子弟化民成俗 王嘉之賜姓王氏
 按箕聖設敎之時 㝡效力者王受兢 蓋其時風土言語殊異國 人最尊重受兢遂擧之 以任其施設
  [正意] (書美得賢也)
定田制
 王用殷田制 敎民以田蠶織作時 和歲豐 朝野欣悅 各安其業 以大同江(在今平壤府東) 永明嶺(在今平壤府) 作歌以頌其德(井田在平壤附南外城內 遺跡至今宛然)
 韓氏百謙曰 余得見箕田遺制 阡陌皆存整然 不亂其田形 畝法與孟子所論井字之制 有不同焉 其中含毬 正陽兩門之間區畵 最爲分明其制 皆爲田字形田 有四區區七十畝 四田八區 橫竪相方法 象正類卦圖 噫此蓋殷制也 孟子曰 殷人七十而助 七十畝本 殷人分田之制也 箕子殷人 其畵野分田宜倣宗國 其與周制不同 盖無疑矣 惟玆阡陌數千年間 凡幾經變易 固難保其不差丈尺 然其大畧界區以一畝之路界 田以三畝之路 其三旁九畝 大路由城門達之詠 歸亭津頭似 是往來通衢非專爲田間阡陌而設 然其必以十六田六十四區 畵爲一甸 則亦不無界限之意 其尖斜欹側不能成方處 或一二田 或二三區 隨其地勢而爲之 此則鄕人傳稱爲餘田云
 李渤曰 樂府 西京古朝鮮箕子之地 民習於禮讓 知尊君親上之義 作此歌言仁恩充暢 以及草木折敗之柳 亦有生意也
  [正義] (書美經田制 而定民産 以立百世不可易之良法也)
【壬午】 四年(周武王四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一百十九年) 王如朝歌 謁先王陵
 王以素車白馬 如朝歌(朝歌今支那河內縣) 謁諸先王陵 過故都 傷宮室毁圯禾黍生焉 欲哭不可欲泣(無聲有淚曰泣) 則爲近婦人故作麥秀之歌 曰 麥秀漸漸(音參秀貌)兮 禾黍由由(盛貌)兮 彼狡童(指紂也)兮 不與我好兮 殷之遺民 聞之莫不流涕
 司馬遷 史記曰 箕子朝周 作麥秀之歌 曾氏先之曰 朝周者 客於周也
 韓氏百謙曰 按洪範武 王訪道必稱曰我 箕子陳範必稱曰汝 則武王不敢臣箕子箕子岡爲臣武王也 而史曰 朝周言甚無稽矣 蓋於周爲客也
 按箕子有岡爲臣僕之語 而馬遷以爲朝周誣之厚也 宋尤庵嘗云 岡爲臣僕是 箕子自家之言 而朝周二字是後人之所追加 當以箕子自家之言 講究其心可也 斯言得之矣
 按蕫越詩曰 玉馬西周不共朝 王敞詩曰 肯騎玉馬過東郊 李嵎詩曰 殷恪於周己作賓 三韓未屬周天下 被髮東來定不臣 許琮詩曰 孤忠終不向西朝 韓世能詩曰 不騎白馬過西都 趙鼎淳詩曰 史無箕子受封文 却謂周封而不臣旣爲不臣又朝覲 岡爲臣僕是何人 諸氏之說亦可爲箕聖不朝於周之明證矣史氏(斷)曰 箕聖以己卯之歲 東來朝鮮 則今玆壬午星霜己四閱矣 深痛宗國之隕亡 念切陵寢之荒蕪於是焉 素其車白其馬以展省謁之誠孝也 編史者或以此爲朝周 或引詩經有客之白馬以爲之據此 非但穿鑿附會之甚 而自䧟於厚誣聖人之域也 若以爲旣到周境歷訪武王 則當如後世齊魯之君相見之禮而己 豈以岡僕之心避周之跡遽行朝覲之儀乎哉
  [正義] (書美克盡孝思矣)
【戌午】 四十年(周成王誦三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八十三年)王崩 太子松卽位
 王崩 壽九十三 太子松卽位
  [正義] (凡正統 曰崩 繼世之君 曰太子某卽位 或曰子某卽位 僭國及無統曰殂 繼世之君 曰太子某立 或曰子某立)
葬太祖文聖王於王荇山(王荇山平壤城北俗稱兎山)
 (附)李渤云 朝鮮亦有首陽山 實夷齊隱處與箕子有往來之跡 ○ 吳氏隋書 裴矩傳云 高麗本孤竹國
 安氏鼎福曰 孤竹國後來遼西之地 則其幅員迤而至今遼瀋矣 高句麗奄有遼東裴矩之說信然 又曰 夷齊義不事周 故自故國而東出 與箕子相從畢命于我首陽趙鼎淳詩曰 箕子朝鮮本孤竹 夷齊隱處亦朝鮮 仁賢淸聖往來跡 李渤質言應信然 又曰 東國光華得箕子 首陽證據又唐賢 假令三聖不東渡 孤竹在遼遼亦鮮 ○ 按夷齊孤竹君之二子 伯夷叔齊也 武王伐紂時 載西伯木主以行 伯夷叔齊叩馬諫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 以臣弑君可謂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此義士也 扶而去之 武王旣克商 夷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 採薇而歌曰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吁嗟殂兮 命之衰矣 野有婦人曰 子義不食周粟 此亦周之草木也 於是 餓死二子之淸節 與箕聖之東渡 同一其揆 故今詳記于此(水陽山一在支那河東縣 一在我海州府孤竹 在支那遼西令支 卽今盛京省西界)
【己未】 莊惠王元年(周成王三十四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八十二年) 立宗廟始立太廟 祀成湯(王爲成湯十七世孫)
 史氏(斷)曰 朝鮮之興于玆 四十年所矣 乃建宗廟祀成湯 其慕本追遠之誠有得於奉先思孝之家法也 嗚呼盛哉
【癸未】 二十五年(周康王釗二十一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五十八年) 王傳位于太子洵 太子卽位 尊王爲上王
 王以衰老不能視朝 遂傳位于太子閒居別宮
【甲申】 敬孝王元年(周康王二十二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五十七年) 王朝于上王
 王性至孝 雖祈寒暑雨 每日三朝于上王 未嘗少懈上王 有疾王必親嘗藥餌八年如一日
 史氏(斷)曰 夫問安而視寢 冬温而夏凊 人子事親之禮也 惟王於萬幾無暇之際 必行三朝之誠 始終無倦 可謂於子道無虧矣 其謚之以敬孝 豈虛譽哉
  [正義] (書嘉王之誠孝以見人子事親之禮也 如其一日三朝至於八年之多則非惟不必書亦不能盡書 故只一書朝于上王)
【辛卯】 八年(周昭王瑕三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五十年) 上王崩
 上王崩 王哀毁逾節幾至滅性
【庚戌】 二十七年(周昭王二十二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三十一年) 王崩 子伯卽位
【辛亥】 恭貞王元年(周昭王二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三十年) 改官制 定公服
 分百官爲十五品 置上柱國及上下大夫等官 定冠帶衣裳之制 於是文章黼黻燦然極備
 史氏(斷)曰 設官職 而取其有德有功之人 飾衣裳而定以有小有大之制 聖王爲治之先務也 今恭貞改百官之制 定十五品之服 使優劣得任尊卑有序 可謂盛擧矣 故揭書而美之
【庚辰】 三十年(周穆王滿元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一年) 王崩 子椿卽位
【辛巳】 文武王元年(周穆王二年 ○ 西曆紀元前一千年) 以建寅月爲歲首
  [正義] (始用夏正也 故特書之美 其治曆明時也)
造渾天儀
  [正義] (書造儀重象器也)
定律度量衡 ○ 初置侍衛軍
 設侍衛軍置六部五十九隊 部有上中下 三大夫各統二部隊 各有長而士卒共七千三百七十五人 旌旄節旗 皆尙靑
 史氏(斷)曰 崇文講武王者 張弛之道也 今治曆以建正 制器以象天 又定侍衛之軍內 可以固民志外可以禦暴寇 可謂知張弛之道矣
【戊申】 二十八年(周穆王二十九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七十三年) 王崩 子孔卽位
【己酉】 太原王元年(周穆王三十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七十二年)
【壬子】 四年(周穆王三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六十三年) 王崩 從子遼河伯莊卽位
 王崩無嗣 從子遼河伯莊卽位
【癸丑】 景昌王元年(周穆王三十四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六十八年) 追尊皇考儒州侯爲文肅王
 儒州侯名仁 文武王之子
 史氏(斷)曰 王者君臨一國之號也 故非繼序垂統之君 則雖孝子順孫不敢加之於其父祖也 舜禹之於瞽瞍鯀未聞有尊之以美號 惟湯之於玄王疑其以積德累仁之祖 而決非後世之所可法者也 今景昌追尊其考以王號亂其兄亡弟及之序 失其祖功宗德之義 非所以垂裕於後昆者也 故特書以譏之非美之也
  [正義] (於是而儒州稱王非所稱也 爲人後而稱其所生爲王 亂倫失禮固己甚矣 故書而譏之 自是以後文烈之康成王 王啓之矣)
以弟昭爲上大夫
  [正義] (弟王之弟也 凡封拜親屬 則曰以某爲某官)
【癸亥】 十一年(周穆王四十四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五十八年) 王崩 子捉卽位
【甲子】 興平王元年(周穆王四十五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五十七年) 冬 大雨雹
 冬 大雨 雹牛馬多死
  [正義] (雨雹而至殺牛馬爲異大矣 故特書之)
初鑄子母錢
  [正義] (書初何謹始也 言先乎此而未有也)
【丁丑】 十四年(周共王緊扈三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四十四年)王崩 子調卽位
【戊寅】 哲威王元年(周共王四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四十四年) 春王巡北鄙 ○ 以英慶父爲牧師
 王憂馬政之不修 使英慶父監牧於遼河 不數年馬畜大蕃
  [正義] (書美爲官擇人也)
【乙未】 十八年(周懿王囏九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二十六年) 王崩 子索卽位
【丙申】 宣惠王元年(周懿王十年 ○ 西曆紀元前九百二十五年) 春 王觀稼于郊
 王親持羊酒觀稼于四郊 以勸農務
 史氏(斷)曰 夫布農事而勉興作 必躬親之 此重民食之義也 今宣惠王以萬乘之尊 觀四郊之稼勞農勸民 此以一民飢 則曰我飢之之心爲之心也 與後世之親耕籍田 减民田租者 詎可同日而語哉
  [正義] (書美重本也)
置養賢院
 置養賢院 擇民間聰俊者 以習六藝
 史氏(斷)曰 爲人君者 宮室臺榭以養其居 金玉錦繡以養其軆 管絃絲竹養耳之具也 妍美玩好養目之具也 養口則有珍奇梁肉之味養志 則有便佞承順之類 不以此養之 則以彼養之者多矣 惟宣惠王承成湯立賢之治 繼高宗招俊之志 棟宇軒楹以養賢者之居 鍾鼎簠簋以養賢者之食 禮樂射御賢者之所習也 官爵廩餼賢者之所需也 以至乎 養其才而輔相治猷以及於萬民 爰知養之大者義
  [正義] (書美養育賢才也)
懸直言磬於闕門
 懸直言磬於闕門 使民有寃者 叩之 王親聽裁斷 若有言王過失者從之 如流 中外大悅
 史氏(斷)曰 成湯修從諫弗咈之德 高宗有朝夕納誨之命 今懸直言之磬 使民訢寃 恐或一夫之不獲納諫 如流慮 或一言之有違克遵先志 可謂善繼善述之賢君也
  [正義] (書懸磬何無一人 使寃之有抱也 無一人不責之以言也 故特其切於圖治也)
  二十九年(周孝王辟方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八百九十七年) 王崩
  誼讓王元年(周孝王十四年 ○ 西曆紀元前八百九十六年) 作淸流臣
  興土木作淸流閣三百間 於後苑 置酒大宴羣臣
  (斷)曰 湯祖有宮室崇歟之責 文聖垂沉酗于酒之戒 今玆誼讓之爲民生之力興土木之役 置酒耽樂君臣 相失墜烈祖之家聲 雖欲致治 [正義] (惟臺觀書起 今閣而書起何峻宇也 故以臺觀之辭 書之譏之也)
大疫
 時癘疫大熾 王親行旅(山川祭名) 祭以禳之
 史氏(斷)曰 人君修德 則民無夭札疾病之憂 今誼讓君臣惟土木之役 是煩耽宴之樂 是事不恤民情 故乖氣致異癘疫斯熾 當恤其灾害 均其賦歛 節其役力 平其訟爭 發倉廩而賑之 施醫藥而濟之 以爲弭灾之方庶乎 其可也 乃旅於山川 以爲祈禳之道 愚且甚矣
【丁巳】 五十三年(周厲王胡三十五年 ○ 西曆紀元前八百四十四年) 王崩子炎卽位
【戊午】 文惠王元年(周厲王三十六年 ○ 西曆紀元前八百四十三年) 立輪環法
 立輪環法 以濟窮民
 史氏(斷)曰 輪環之法 疑以倉廩之粟 爲春補不足 秋助不給之制 如輪環之週而復始其良法 美䂓今不可考惜哉
置五敎長于州郡
 擧士民中有德望者 爲五敎長 敎民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道
 史氏(斷)曰 王者修五典之敎 詔民以明乎 人倫之大者而成俗 以仁賢之化也 今文惠嗣服之 初置五敎長於州郡 使天下之民人 人知孝悌之道 家家興禮讓之風 可謂知所先務矣
  [正義] (書美敷敎也)
【丁未】 五十年(周宣王靖三十四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九十四年) 王崩 子越卽位
【戊申】 盛德王元年(周宣王三十五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九十三年) 夏四月旱 ○ 王雩于白嶽(雩祈雨祭名) ○ 雨
 夏四月 久旱 王齋沐親 禱于白嶽天大雨
 史氏(斷)曰 皇天懷于有德 鬼神享于克誠 今王憫四月之亢旱 念三農之辛苦齋沐親 禱克效 湯祖桑林之誠 而天之昭格 如影之隨形響之應 桴書曰 至誠感神信矣夫)
  [正義] (上書旱次書雩繼書雨 以見王爲民之情 格天之誠也)
京城 ○ 禁淫祀
 沿海蚩俗 或祭潮及鰐 王禁之
 史氏(斷)曰 西國古俗有希臘之祀 火埃及之祭鰐 此皆遐陬之愚習也 奈之何於箕聖之域 亦有此謬俗哉 想濱海蠢民未及霑於仁賢之化而然也 今乃禁而止之 可謂知導民之方矣
  [正義] (書美其正民心 息邪說也)
【壬戌】 十五年(周幽王宮湼三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七十九年) 王崩 子職卽位
【癸亥】 悼懷王元年(周幽王四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七十八年)
【甲子】 二年(周幽王五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七十七年) 王崩 從侄優卽位
 王崩無嗣 羣臣迎立王之從侄優
【乙丑】 文烈王元年(周幽王六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七十六年) 徵處士甘加察至不屈
 甘加察長靜(今昌城郡)人 王聞其有才德 使人聘之 拜上大夫 固辭不受 王以賓禮待之 咨訪得失後歸 隱太白山(今妙香山寧邊郡)不知所終
 史氏(斷)曰 夫大賢者不以爵祿 而爲榮不以名利 而爲意其高擧遐標 不可攬而致之也 易曰 不事王侯高尙其志 於甘加察見之矣
  [正義] (書不屈何以著加察廉靖 無求退藏林壑之節 又以見文烈柔巽謙屈尊德禮賢之誠 特書而交美之也)
追尊皇考密雲伯 爲康成王(密雲伯名畬 文惠王之孫)
【乙卯】 十五年(周平王宜臼九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六十二年) 王崩 子睦卽位
【庚辰】 昌國王元年(周平王十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六十一年) 春正月 太白經天
  [正義] (太白晝見異也 而經天則異之異矣 故謹而書之)
【壬辰】 十三年(周平王二十二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四十九年) 王崩 太子平卽位
 王崩 太子平卽位 時年八歲
尊王后曰王太后 太后臨朝
  [正義] (禮婦人居內 而不言外臨朝 則幾於牝鷄之晨矣 故謹而書之 自是以後臨朝者多 而至嗣爲王極矣)
【癸巳】 武成王元年(周平王二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四十八年) 初置水軍
 始置水師 繕造舟楫
王饗老于宮庭
 王曰 昔周侯昌善養老人多歸心 凡尊高年爲國之大政 乃大會公卿士庶年七十者 十旬宴飮盡懽而罷
 史氏(斷)曰 殷人養國老於右學 養庶老於左學 所以勸民以孝悌之道 而成俗以禮讓之風也 今武成廣推家法 序齒於宮筵之際 懽洽於杯酌之間 其泰和氣象 足以興起萬民親親老老之心 王之德其盛矣乎
  [正義] (書饗老何美盛典也)
【戊午】 二十六年(周平王四十八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二十三年) 大同江水沸 ○ 王崩 子闕卽位
【己未】 貞敬王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二十二年) 夏五月朔 日食 晝晦
 日食晝晦 烏鵲亂鳴飛入人家 王問禳灾之道 羣臣對以修德政 省刑罰 薄賦歛之策 王從之
 史氏(斷)曰 史家之必謹書日食者 示人君以恐懼修省之義也 古之曆家雖有推測預知之術 而未聞有不以爲灾異之說 近日西歐天文家硏究 精算以爲軌度之交有常 則少無關於人事云爾 噫歐洲之政治 則立憲共和者多 而專制則罕 然習俗則以爲人皆有自主之權爲上者 不敢生强制之心 爲下者 初無有䂓諫之風 寔不知灾異之爲何則槩不必論 惟我東亞則君臣之分逈 若天之尊地之卑 若使此說得行 則爲人君者 將不知有畏天 而爲其臣者亦無由乎進戒警告矣 其流之弊當何如哉 此不可不痛辨者也
  [正義] (日食至於晝晦 非小變也 凡日食食旣爲甚星晝見次之晝晦 又次之 皆大異也)
十三年(周桓王林十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十年) 大饑 ○ 糴米于齊魯
 擇商民中能通齊魯語音 及諳其土俗者數十人 同衣白舟子一千人 載魚鹽銅鐵 渡海至齊魯境 潛爲貿米萬餘斛 而還以濟飢民
 史氏(斷)曰 歲之水旱 饑饉 天之沴氣也 當省刑罰 減賦歛 發倉廩 以濟貧乏施醫藥以救疾病 思不出 此而潜買異邦之粟 效商賈之惡習 以啓奸民貪利之路 實非王者 救饑之道 故書以譏之非美之也
  [正義] (效商賈之末 技非王者之仁政 故特書以譏之)
減百官祿
 以歲飢 故減百官祿十分之五
 史氏(斷)曰 夫設官而制祿使之 足以代其耕也 以一人之食不可以救十家之飢 以十人之餼不可以周一州之乏也 今御用之膳 後宮之需 未聞有減之者而反奪代耕之祿 以爲濟給之方其可乎哉)
  [正義] (書減祿譏之也)
【丁丑】 十九年(周桓王十六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四年) 王崩 子懷卽位
【戊寅】 樂成王元年(周桓王十七年 ○ 西曆紀元前七百三年) 春三月 王巡郡縣
 王巡郡縣 察吏之臧否問民之 艱苦彰善殫惡 恤貧濟困 天下翕然
 史氏(斷)曰 巡狩方嶽王者之事也 今樂成遵而行之察吏之賢否 而黜陟之 問民之疾苦 而慰撫之 非後世封禪畋獵巡遊無度者之可擬 故特書而美之
  [正義] (此考績而察隱也 側書而美之)
定太廟落章
 王親製道東歌十五章 登諸雅樂
 史氏(斷)曰 王者之樂與天地同其和 故有湯之德而後有濩之樂 朝鮮之興己四百有餘載 賢聖繼承 治具畢張獨於此 未遑樂成 以至德之君 製道東之樂獻諸宗廟而祖考格庸諸朝廷 而庶尹諧可謂昭代之盛擧也 其十五之章想像有盛德之形容者 而東方之文獻無徵 泱泱之風 渢渢之韻 不得復覩於後日惜哉
  [正義] (書美作樂崇德以假以享于祖宗也)
【丙申】 十九年(周莊王佗十二年 ○ 西曆紀元前六百八十五年) 誅妖巫鈴雲
 彭原(今安州郡)巫鈴雲 自稱東海龍神之女 以爲能知天之風雨 管人之禍福妖言惑衆愚民敬之 若神明焚香迎拜充塞塗道 王聞之 怒曰 似此妖物 容於覆載之間 使民不悟 是司法之責也 命亟梟於市 以絶衆惑
 史氏(斷)曰 曰彗曰孛 星辰之妖也 畢方遊方水火之妖也 角鴟羵羊鳥獸之妖也 莖芝連理草木之妖也 人之妖有甚於物之妖者 欺蔽聰明 竊弄威福 陰設陽施 忠佞易置朝廷之妖奸闌出入 與虜爲市匿敗爲勝誣功爲罪 邊鎭之妖受賕枉法變亂彝常 臺省之妖 老胥杆吏舞文弄法 官府之妖 怵人以禍福攘人之貨財 巫覡之妖 國君有道則衆妖潜伏 國君無道則衆妖繁興 今樂成誅一巫之妖 絶庶民之惑 而物之妖人之妖擧 皆隱匿於玉燭之光 瑤鏡之照可 謂有道之君矣
  [正義] (凡刑誅有罪曰誅 誅有二例 伏誅者重辭也 直書誅者快辭也)
【乙巳】 二十八年(周惠王閬元年 ○ 西曆紀元前六百七十六年) 王崩 子存卽位
【丙子】 孝宗王元年(周惠王二年 ○ 西曆紀元前六百七十五年) 遣上大夫鮮于益 使齊
 齊姜姓 太公望呂尙 事周武王有功 封之齊 其後孫小白(卽桓公)用管夷吾(字敬仲) 遂稱覇名振支那九州 王聞之 遣鮮于益 觀其君臣之賢 能仍修好以來
  [正義] (凡聘問正統 遣使于不臣之外國 曰遣使 使某使者官重 則曰遣某官某使某)
置濟養院
 建院五百間於京城 名曰濟養 收國內鰥寡煢獨 顚連無告者 給以衣食 使終其年)
 史氏(斷)曰 聖王之發政施仁也 必先諸四窮 今孝宗別立美䂓收民之鰥寡而濟之 撫人之孤獨而養之 使一夫一婦 無有不獲之歎 非有得於子惠困窮之家法 烏由以致此哉 吁亦美矣
  [正義] (美恤民也 故特書以予之)
立犯贓律
 凡爲官者 犯公貨百萬者 奪民財一百五十萬者 戮其身 全家徙邊
【甲寅】 九年(周惠王十年 ○ 西曆紀元前六百六十七年) 置博士館
 特選公卿中才德兼備者 處館中共議郡國大事
 史氏(斷)曰 治國者其猶醫乎 醫切脉而知證 審證而爲方 證有陰陽虛實 脉有浮沉細大 方有汗下補瀉針灼湯劑之法 蔘苓桂薑麻硝金石之藥 隨病施之當則瘳 不當則危 若不切脉知證道聽塗說 以爲之方而語人曰 我能醫是賊人者也 故治亂證也 綱紀脉也 道德政刑方也 人才藥也 舜之野無遺賢 湯之立賢無方 皆以人才爲醬國之良藥也 猗兮孝宗置博士館 而選人才以咨詢治道 可謂明於醫國之術 而知所以求藥之方矣
  [正義] (書美切於求賢 急於圖治也)
齊遣其行人公孫恪 來聘
 [正義] (凡聘問 外國通好而不臣者 使來 曰某國遣使來聘 使者則曰 遣其臣某使者 官重則曰 遣其某官某)
【丁巳】 十二年(周惠王十三年 ○ 西曆紀元前六百六十四年) 春三月 甘露降
 三月 甘露降宮苑 苑中花木滋潤 甛香羣臣進頌 王謙讓不受
 史氏(斷)曰 夫人君之叅天地而建至治也 其明則日照月臨 其喜則景星卿雲其怒則迅雷驚霆 其生則和風甘雨 其殺則肅霜虐霰其靜之也 高山喬岳其涵之也 巨浸大川其序之也 井邑方川養之者 飛潛動植發之者 禮樂敎化著之者 典章文物其倫曰 君臣父子地 效曰 國治天下 平麒麟遊於郊 而不以爲瑞鳳凰止于庭 而不以爲瑞黜陟 有其序得賢爲嘉瑞黎 庶樂其業豐年爲上瑞今乃以零零穰穰之物爲下者 極爲阿諛而進頌爲上者 虛爲謙讓而不受 將何以垂範於後昆哉 後之金丹之藥迎仙之樂 未必不由乎 是故特書 以譏之
  [正義] (書譏其不能明示斥責以杜獻異說詭之門也)
冬十月 北狄酋吉利都頭 來朝
 北狄(北狄在西北界 卽馬韓之鮮卑 今俄屬之西比利亞)酋長吉利都頭來朝王賞賜而送之
 史氏(斷)曰 夷狄猾夏之憂 其來久矣 虞之於有苗 修文而綏之 商之於鬼方用武而伐之 未聞有貢獻來朝之說 今玆北狄酋長慕義而來稽首稱臣 請以覊縻朝鮮 懷遠之化駕於虞商逈矣 故特書以美之)
  [正義] (凡正統之世來朝曰 某來朝 書美德敎誕敷 而遠人來服也)
【壬戌】 十七年(周惠王十八年 ○ 日本神武天皇二年 ○ 西曆紀元前六百五十九年) 周人伯一淸進煉丹方
 王有疾屢月 不視朝 有漂海人伯一淸 自稱周人 以爲學軒轅煉丹術於華山(在支那陜西省) 道士訪東海神山 而來有回生延壽之術 羣臣聞之大悅 引一淸見王 王曰 人之壽夭在於天 且予年將七十 何用煉丹之術哉 遂却之
 史氏(斷)曰 易云 思患而豫防之 故王者常思防於微 而杜其漸以爲燕翼之謨也 今伯一淸以漂海之寄跡 遊談誇虛思 窺人主之欲而中之當肆諸市 朝以絶衆惑 如樂成之誅鈴雲可也 乃婉語却之恬 然不以爲意使其子孫 被惑滋甚至於滅身幾乎 覆國豈非孝宗之不能防杜之所致歟
  [正義] (王者無外書周人 何以著一淸蹤跡秘怪夸張虛誕之罪 不書方士何進煉丹方 則其爲方士可知矣 王却之而不書者 何譏其不能防微 漸杜貽害子孫也 辭微而義自見矣)
王崩 太子孝卽位

색인어
이름
胥餘, 箕子, 胥餘,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微子, 微子, 箕子, 微子, 箕子, 箕子, 微子, 微子, ,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履祥, 箕子, 箕子, 箕子, , 箕子, 箕子, , 箕子, 司馬遷,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范曄, 箕子, , , 箕子, 箕子, 箕子, 微子, 微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汝河, 司馬遷, , 箕子, 箕子, 箕子, 微子, 箕子, 箕子, 馬遷, 箕子, 鼎福,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 箕子, 孝思,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孟子, 箕子, 李渤, 箕子, 司馬遷, 百謙, 箕子, 箕子, 箕子, 箕子, 馬遷, 箕子, 箕子, 蕫越, 王敞, 李嵎, 許琮, 韓世能, 趙鼎淳, 箕子, 李渤, 箕子, , 鼎福, 裴矩, 箕子, 趙鼎淳, 李渤, 箕子, 鮮于益
지명
西華, 開封府, 柳京, 遼河, 忽汗, 柳京, 水原, 南陽, 華城, 黃州, 鐵島, 平壤, 平壤, 柳京, 平壤, 平壤, 龍城, 歷山, 遼東, 箕子, 鼎福, 大同江, 平壤府, 永明嶺, 平壤府, 平壤附, 含毬, 正陽, 西京, 河內縣, 王荇山, 王荇山, 平壤城, 兎山, 首陽山, 遼西, 遼瀋, 遼東, 首陽, 孤竹, 孤竹, 首陽山, 河東縣, 海州府, 遼西, 盛京省, 遼河, 遼河, 儒州, 儒州, 遼河, 白嶽, 京城, 加察長靜, 昌城郡, 太白山, 妙香山, 寧邊郡, 太白, 大同江, 彭原, 安州郡, 塗道, 京城, 華山, 陜西省, 神山
서명
洪範,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漢書, 史記, 箕子誌, 遼東誌, 史記, 隋書, 裴矩傳, 桴書
오류접수

본 사이트 자료 중 잘못된 정보를 발견하였거나 사용 중 불편한 사항이 있을 경우 알려주세요. 처리 현황은 오류게시판에서 확인하실 수 있습니다. 전화번호, 이메일 등 개인정보는 삭제하오니 유념하시기 바랍니다.

후기조선(後期朝鮮, 기자조선)의 역사 및 강역, 교화(敎化), 봉해짐 등의 기록을 시간 순으로 기록하다 자료번호 : gb.d_0007_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