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메뉴 바로가기내용 바로가기하단 바로가기
상세검색
  • 디렉토리 검색
  • 작성·발신·수신일
    ~
청계중일한관계사료

도문강(圖們江) 수원(水源)을 감정하고 경계비를 세우고자 한다는 주접(奏摺)과 첨부 문서

감계위원 德玉 등이 石乙水를 도문강의 수원으로 감정하고, 아울러 경계 비석을 세우고자 한다는 주접 1건과 (조선의 감계관와) 함께 조사하고 직인을 찍은 지도 1장을 咨文으로 보내왔습니다(勘界委員德玉等勘定石乙水爲圖們江源, 竝咨送擬立界牌淸摺一件, 會勘鈐印地圖一張).
  • 발신자
    總理衙門
  • 수신자
    北洋大臣 李鴻章
  • 날짜
    1887년 10월 21일 (음)(光緖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 1887년 12월 5일 (光緖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 문서번호
    1-3-2-07 (1296, 2387b-2392a)
十月二十一日, 行北洋大臣李鴻章文稱.
光緖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接准貴大臣咨開.
九月十七日, 准朝鮮國王咨稱.
派德源府使李重夏覆勘圖們江界址一事, 並送勘界會印地圖一紙, 談錄公文節略一冊.
等因. 到本閤爵大臣. 査該國王已備公文圖冊, 咨送禮部在案, 相應據情咨請核辦.
等因. 准此.
査此事本衙門於本年七月初二日, 接准吉林將軍咨開.
據會勘吉朝界務委員德玉·秦煐等稟稱.
竊卑職等遵飭復勘圖們江界址, 于本年三月下旬, 馳赴會寧, 與朝鮮勘界官·德源府使李重夏會議. 除茂山以東, 誠如總署原奏, 有圖們江天然界限, 毫無疑義不論外, 惟茂山以西之江界, 自應逐細考究. 是以會同該府使, 由會寧起行, 于茂山城督同測量委員. 溯江而上, 裏糧前進, 辟路披荊, 隨處測量, 徧勘水道, 凜遵總署奏議, 與該府使辯晰考證, 務將茂山以西二百八十餘里, 知之未明者, 逐細考究, 悉心體認, 確尋江源. 故不覺雨淋露宿, 涉險踏危, 歷期兩月有餘, 直至五月初旬, 甫經勘畢, 回至會寧. 竊思前次履勘, 時値嚴冬, 雪深水涸, 尋源較難, 猶有未經指辯者, 玆則一一勘明, 按照所測量里數, 詳細繪圖. 査茂山以西之江流, 原勘祗有西豆·紅丹·紅土三水, 合此次尋出之石乙一水, 共有四流. 總署章奏(所載).
『皇朝一統輿圖』所列西豆水, 在紅丹水之南, 且發源于彼國吉州鶴項嶺, 其非大圖們江可知. 紅丹水茂山之南, 其與茂山北之小圖們江無涉可知.
論其水流, 則西豆水較爲寬闊, 而察其方向, 以及西岸居民繁衆, 墳墓久遠, 又非分界之大圖們江. 至若紅丹一水, 不得謂小圖們江, 猶可謂之大圖們江, 以其與鴨綠江源, 相距四十八里半. 總署亦謂.
鴨綠上源不名鴨綠, 名曰:建川溝, 與圖們上源, 不必卽有圖們之名, 事同一列.
建川溝三字, 朝人呼爲艮莫千各里, 由三汲泡西南行, 順嶺坡而下, 有一水向西南流者, 卽是此水. 據該府使送來節摹, 李申耆所繪, 與皇朝圖, 其中列三池, 卽三汲泡, 與建川溝宛然相對. 此前勘稟中, 所以有當年定界立碑, 應在三汲泡分水嶺上之議. 但以此次復勘情形而論, 紅丹水源亦在茂山之南, 旣與總署奏議相合. 而長坡一帶, 朝鮮居民計有百餘戶, 所有田廬·墳墓, 察其形迹, 均屬舊制. 密詢華民僉云:“歷有百年.” 及査閱『茂山府志』, 載明設立長坡社倉係在乙巳年. 當年已有七十二戶, 于戊申年又增五十三戶, 以時考之, 似非道光年間之乙巳, 百年之說亦非無憑. 若以紅丹水源爲大圖們江源, 統而目之, 則長坡 內曲 小紅丹廟一帶地方, 應在中國界內, 于理似有未洽. 故論其水形, 可以擬定, 而論其情理, 又非可以指定. 按紅土山一水査勘, 至再所謂四十里伏流, 幷無確據. 水流盡處, 隔以平岡, 與董棚南面向東北流之水, 固屬不接, 而與碑堆又兩不相貫. 該府使照會中亦云:“該處水流不接.” 復經逐一推勘, 紅土山水斷非大圖們江源可知. 然則穆克登所立之碑, 何以立于該處, 應遵照總署所奏, 徹底根究. 當經再三硏詰, 博訪周諮, 均謂山深地僻, 人迹罕至, 實屬無從考究. 伏査康熙五十年八月初四日, 欽奉諭旨.
前差烏喇總管, 査看邊界, 業將所査地方繪圖呈覽, 因路遠水大, 未能至所指之地. 着于來春, 自義州乘舟, 遡流而上, 由陸路向土門江査去.
等因. 欽此.
立碑在五十一年, 但是年未奉上諭, 亦未見有奏文. 以上年諭旨爲准, 可見立碑之地, 並非所指分界之地顯有確據. 故碑文特冠以審視二字, 不載明分界字樣, 原有深意. 至年深日久, 以訛傳訛, 朝鮮之堅執誤認, 似亦情有可原. 由此觀之, 卽使此碑果在此處, 亦不得爲分界之碑. 査石堆·土堆一節, 詳詢土人, 乃當年獵戶入山, 爲引路之堆, 無足深究. 持是, 與該府使反復辯論, 致令心折. 前次因雪深水涸, 未經勘明石乙一水, 朝鮮呼爲島浪水, 由小紅丹紆曲向西, 繞過長坡, 復折而南, 緊貼甑山, 經過石乙·紅土匯流處, 向西南行, 復向西至一水溝處, 其溝向西南行, 計長十二里, 溝寬二三丈, 深五六尺不等. 此溝盡處又接黃花松甸, 水痕深漬, 淤陷難行, 向西五里復接一溝, 寬四五丈至二三丈, 深一二丈不等, 向西北行, 計長二十二里, 至小白山東麓. 以石乙·紅土兩水分流處相較, 石乙水寬若三丈有餘, 紅土水僅寬二丈, 寬闊相去倍半, 卽兩水之長短而論, 石乙水源亦較長于紅土水源, 而且原流相貫. 上年雖見有石乙之水, 因氷雪深積, 未窮其源, 故未深論. 玆經査明石乙水, 由茂山小紅丹, 計一百九里一百八十八步, 復由小紅丹至水源出處, 一百七十里三百二十五步, 合計之共二百八十里有餘, 與知之未明之數, 以及西豆入吉境, 南折入甑山之義, 適相符合. 又査『欽定會典圖(說)』, 載明大圖們江長白山東麓, 二水合流, 小圖們江出其北, 二小水合東南流來會. 按長白山形, 五峰環峙, 高二百里, 綿亘千里, 頂有大池, 爲諸水發源之地, 具載『盛京通志』, 班班可考. 卑職等此次復勘, 同測量委員, 兩至池邊. 正擬測量, 不料雲霧陡起, 風雪大作. 故池之寬未經測准. 當山之際, 風和日暖, 天氣晴明, 遙望諸峰, 歷歷在目. 見白山南面, 劈分兩幹, 其一向西南指者, 卽往盛京之幹. 其一婉蜒向蒲潭山去者, 爲東南一幹, 臙脂·小白等山同在一幹, 不過突起巒頭. 此幹之西麓, 爲鴨綠江源, 如西豆·紅丹·石乙諸水, 均出其東麓, 實係一大分水嶺. 長白小白, 相距不遠, 以綿亘千里觀之, 小白東麓, 卽爲長白東麓, 何必易其名. 所以稱爲小白者, 以朝鮮人相稱已久, 遽更其名, 敍事恐難明顯. 參觀山勢水形, 互證欽定諸書,則石乙水源明明出于長白東麓下, 與紅土山水合流, 洽合大圖們江源形勢. 紅旗河出其北, 上源爲外馬鹿溝, 又有二小水, 合東南流來匯, 適成爲小圖們江. 査朝鮮所呼之小白山, 實係分水嶺. 若以此嶺之下石乙水源爲大圖們江源, 似覺毫無牽强, 且源頭水溝兩岸, 均係沙石山崖, 相間水道, 確鑑可指. 再, 由小白山鴨綠江上源, 相距四十二里, 于“西爲鴨綠, 東爲土門”八字, 均能一一吻合. 卑職等會同該府使, 復勘情形如此. 原擬遵奉總署奏中之旨, 逐細會勘, 酌定界址, 該府使心以爲然. 但因其政府命意, 必以紅土山之水大圖們江源, 方可定界, 是以始終不能作主. 此次該府使目見紅土山水不接與碑·堆·又兩不相貫, 卽董棚南面向東北流之水(系松花江源), 亦與碑·堆不相關涉. 所來照會, 據實答復, 知非當年舊界, 祗因政府命意, 不能自下作主. 是以相懇卑職等, 將所勘之石乙水, 一幷繪圖報憲臺, 轉咨總署, 請旨定奪. 竊思前鍾城府使誤指海蘭河爲分界江, 朝鮮政府不察虛實, 信其一面之詞, 申辯多端, 幸經總署奏駁, 始不置辯. 想朝鮮政府前次誤指海蘭河爲界, 今又誤會紅土山水伏流執爲大圖們江舊界. 伏査元山坐探委員姚令文藻稟中有.
該府使曾與言及, 明知松花江·海蘭河指界之誤, 因其政府授意, 不敢不遵奉以行.
等語.
可見其政府屢次授意, 幷非虛語, 似此一誤再誤, 伊于胡底. 可否仰懇憲臺, 詳加察核, 切實咨請總署, 按圖指定界址, 得早日了結, 免其又生詞辯. 爲此卑職等公同酌議, 惟有將所勘諸水, 按照所測里數, 詳細繪圖一樣兩張, 公同會蓋騎印, 各執一張, 另折開明測量里數, 一幷據實稟呈憲台査核, 轉咨總署, 奏明請旨定界.
再, 界址定後, 遵當另立界碑, 申明舊界, 所有穆克登所立之碑, 旣與界址不相關涉, 而石堆·土堆又相引至松花江掌上. 此時若不將此碑毁去, 仍恐將來存爲疑案, 別生枝節, 且于松花江有碍. 如以石乙水源定界, 則小白山東麓起, 至茂山城止, 自應摘要立碑, 庶凡界劃分明, 永垂久遠. 爰將應立界碑之處, 預爲公同擬定, 附開折之後, 以省周折, 可否仰懇憲台酌奪, 一倂咨明, 實爲公便.
等因. 准此.
玆該委員等指稱, 紅旗河小圖們江, 石乙水紅土山水匯流處爲大圖們江, 由小白山測量鴨綠江上源, 相距四十二里, 與“西爲鴨綠, 東爲土門”二語, 尙能一一吻合. 擬于此處酌定界址, 其說亦與前咨“當年定界立碑, 應在三汲泡一段之分水嶺上之意” 相符. 惟事關邊地出入, 該府使雖心以爲然, 而其詞猶涉推, 未便遽以定界, 相應將復勘情形, 及印圖·淸摺, 一倂咨請貴衙門, 査核具奏, 請旨定奪施行. 至舊立碑, 未便遽行毁去, 應于此次定界時, 會同該國, 移立于該委員等所擬華字界碑處, 以備稽考, 合倂聲明.
等因. 前來.
當經本衙門於七月二十二日, 咨覆吉林將軍內稱.
吉林朝鮮會勘圖們江界一案, 前經本署兩次奏請, 飭下貴將軍派委妥員, 逐細會勘, 酌定界址, 妥將前項朝鮮游民分別安揷. 欽奉諭旨允准, 歷經恭錄行知在案. 朝鮮世列藩封, 列朝字小之義厚往薄來. 本無所謂分界之說. 如康熙中, 將軍穆克登奉旨査邊, 其所立碑文不過記載圖們·鴨綠兩江之源, 亦無分界字樣. 不知邊吏何故, 以訛傳訛, 居然執分界之據, 誠所不解. 再上溯崇德二年·四年大兵時, 督外藩科爾沁等部, 出入朝鮮 咸鏡道往征瓦爾喀部. 當日會寧·茂山一帶, 皆大兵往返必由之路, 其時咸鏡·平安二道之北境, 地曠人稀, 無朝鮮民人入長白山部境內墾居住可知. 及至承平日久, 朝民生齒倍繁, 漸次開墾咸鏡道北境, 近年流氓竟至入寧古塔·琿春等處. 此係百餘年來休養生息之故, 情事顯然. 該朝官因無地可資收回安揷, 希圖佔越, 遂煩會勘之擧. 據咨稱.
該委員等詳勘西豆·紅丹·紅土三水之外, 復勘出石乙一水.
按圖在三汲泡之東, 大紅丹水源之北, 與前咨所勘, 稍有出入. 長坡 小紅丹廟一帶, 朝鮮居民所有田廬·墳墓, 綿歷百年, 自未便指爲寧古塔界內之地. 至紅土山碑堆之誤, 該府使李重夏亦已心知其非. 該委員等指石乙一水發源至茂山城約和二百八十餘里, 與『欽定會典圖說』所載, 大圖們江長白東麓二水合流之方向, 約略推尋, 尙爲吻合. 所擬於小白山·黃花松甸子·石乙水, 長坡 浮橋等處, 設立界碑十處, 編立字號之處, 亦屬可行. 査此次勘界, 經貴將軍核明各節, 辦法持平. 該處係吉林 古塔所轄之地, 現會勘已有端緖, 應如何與該府使訂立界碑, 將前項越墾流民分別刷還及入籍安之處, 均應由貴將軍査核明確, 照會朝鮮勘界官, 會勘立碑, 專案奏明, 酌度辦理.
等因. 咨覆. 去後.
接准貴大臣來咨, 合抄錄前文, 吉林寄來擬立界牌摺一件, 圖一張, 現行咨行貴大臣査照. 至應如何辦理之處, 應俟吉林將軍奉承諭旨, 再行欽遵可也.
별지: 1) 吉林派員秦煐, 朝鮮勘界使李重夏, 在會寧府說帖照會
 
별지: 중한(中韓) 경계는 목극등(穆克登)의 비문을 기준으로 해야 한다는 이중하(李重夏)의 회담 요약 문서
 
重夏說:
勘界一事, 敝邦本意初何嘗希圖展土哉? 職緣民情之憫迫, 一番指證碑界, 以明無隱之心, 然後標界安民, 惟俟皇朝寬恩而已. 乙酉總理衙門奏稿內有曰.
『欽定通典』 「邊防門」, 『欽定四裔考』, 均載明:吉林, 朝鮮圖們爲界.
又曰.
『一統輿圖』·『會典地圖』載在職方者, 圖們·鴨綠二江爲東西兩界, 標劃分明.
又曰.
白頭山中國·朝鮮之界. 白頭長白之異名, 豆滿 圖們之轉音, 方言互殊, 實爲一水.
上年春勘界圖繪後, 總理衙門咨移內有曰.
吉林, 朝鮮界址, 自朝境茂山府以東, 會寧, 穩城, 鍾城, 慶源, 慶興五府, 東至鹿屯島海口, 自有圖們江天然界限, 爲之劃分, 毫無疑議. 自茂山以西, 上距分水嶺穆克登勒石立碑之地, 有應辦者, 應考證者. 是以飭下吉林卽行會勘.
敝邦初緣民情起見, 有所論辯, 前後所奉總署議奏, 若是鄭重. 圖們, 豆滿乃是一水, 而圖們天限, 載在圖典, 則敝邦惟求碑堆之與圖們相照應, 考證辦晰, 仍應遵守, 爲了事之方也. 今聞貴督理乃欲定界於紅丹水之上云, 誠夢外之言. 紅丹水小白山以南, 原屬敝邦內地, 無關於論界. 況茂山長坡等地, 僅在其外, 寧有是理! 總署前咨, 亦以分水嶺立碑之地辯考證主. 今此覆勘, 惟當更審圖們江舊界與穆碑之限, 照『一統輿圖』, 務求沕合, 以爲勘完. 貴督理之泛指紅丹·西豆, 莫曉所以. 自有載籍以來, 皆以長白發源圖們. 往年貴論亦云:“准以發源長白圖們江界.” 今忽指小白山以下之水源者, 萬萬意想之所不到也. 一一示答爲妥. 四月初七日.
별지: 공동 감계(勘界)는 수원(水源)을 기준으로 해야 한다는 진영(秦煐)의 회담 요약 문서
 
煐答:
往年會勘, 廷旨係令因江流而探江源, 非謂先擇江源而定江流也. 當時由茂山行至三江口, 訂分三路, 先探江源. 嗣因府使堅執碑堆之說, 故勉往一勘, 以釋其疑. 府使始云:“水流相接.” 及勘紅土山董維窩棚, 盡屬漫岡, 並無水流. 故繪圖鈐押, 各無異言. 熟知墨跡未乾, 又生詞辯, 有伏流四十里之說. 歷考『會典』諸書, 論圖們江源, 從無此解. 貴政府果何所見而云然? 今府使來勘江界, 先言碑堆, 時而以伏流强辯, 時而以紅土山爲源, 游移無定. 且非因江流而探江源, 乃先擇江源而定江流, 有是理乎? 所謂指證碑界, 是將査邊之碑爲分界碑. 査貴政府所鈔『承文院故實』, 咨我禮部內開.
康熙五十年八月初四日, 有奉旨, “派穆克登, 至長白山我邊境, 與彼國無涉.”
等諭. 況有與貴邦無涉字樣, 則穆克登所立之碑, 其爲査邊之碑, 非分界之碑無疑. 況總署奏章亦謂. “穆克登碑文第言, ‘奉旨査邊, 至此審視. 西爲鴨綠, 東爲土門.’” 並無分界字樣, 是當日立碑之處未必卽分界之處, 所斷尤爲明晰. 若竟以松花江掌上之碑爲據, 非特於總署所奏不合, 且於貴『承文院故實』不符. 所謂定界於紅丹水之上, 爲夢外之言, 總署奏申明謂. “鴨綠江上源不名鴨綠, 名曰, ‘建川溝’. 與圖們江上源不必卽有圖們之名.” 且『盛京通誌』載. “長白山爲諸水發源之地. 小者爲河, 大者爲江, 以大小別之.” 亦是確尋江源之一法. 所云西豆水, 輿圖中注明魚潤河, 紅丹水註明紅丹河, 三池無論, 名目不符, 所示之圖爲肆市坊本, 而敍明不詳. 豈有華·韓人員査明會印之地圖不可憑信, 而轉以坊本爲據乎? 今次總署奏請覆勘圖們江界, 爲前次未經辨晰考證, 不過因所計里數, 僅據土人之口, 未足徵信, 須以測量度數爲憑. 且謂分界之說, 或順山勢, 或順水形, 總以確尋江源爲主. 此次覆勘, 會同府使, 前往茂山以西, 或順山勢, 或順水形, 因流溯源, 隨處測量, 記明里數. 沿途指證, 逐細勘明, 再行商酌定界. 此係分界之要領, 乃是總署奏請覆勘之本旨. 査得江流有三路, 擬派測量委員, 先行登程, 本局處與府使一面料理起程. 府使遣派何員先行同往, 以便訂期前進. 十一日.
별지: 중한(中韓) 경계는 목극등(穆克登)의 비문이 근거가 된다는 이중하(李重夏)의 회담 요약 문서
 
重夏再說:
乙酉冬敝職奉使來勘, 恭覽總理衙門奏稿. 有云.
朝鮮圖們爲界, 豆滿圖們之轉音. 考之圖誌, 援据賅明.
又與貴局處躬履詳勘, 屢次商論, 以此歸復于敝廷. 自是以後, 敝邦不敢株守偏見, 惟將圖們舊限遵守, 斷斷無他. 第貴示中有不容不條辯者. “紅土水之不接碑界, 又生詞辯”云云. 伏流之說, 此本穆總管咨會中句語, 非敝政府之所創出也. 又所謂“指證碑界, 是將査邊之碑爲分界之碑”云云. 白山一片石, 久爲大小國三百年界限, 國史野誌, 無不備載. 而向日貴局處歸之後人僞作, 又疑奸民移碑, 此皆語不近理. 承示總署奏稿有云.
是當日立碑之處未必分界之處.
夫査邊立石, 非定界而何? 敝邦承文院定界事蹟中, 穆總管奏聞咨會皆自在, 可以辯當日之分界與否也. 今不究故事而泛看, 則此碑之在於鴨綠, 松花兩源之間, 實爲不合.
『盛京通志』曰.
長白以南爲朝鮮界.
『通典』曰.
朝鮮圖們江爲界.
圖誌所載若是, 則穆總管査邊立石之日, 何以捨長白而立於小白山, 捨圖們而立於洪丹水乎? 緣圖們之源距碑稍遠, 故沿設土堆而接之. 今見鴨綠無堆而東邊有堆, 可以想知. 又細看堆尾之迤南漸可辯析也. 總署奏稿.
鴨綠江上源不名鴨綠, 名曰:建川溝, 與圖們江上源不必卽有圖們之名.
云云.
此由貴局處前以紅丹稟報, 致邊界事情不能上達而然也. 謹按『一統輿圖』鴨綠, 圖們之界, 點劃標識, 十分明白. 紅土之水大圖們江, 確切註明. 其南有小白山, 三池, 洪丹河等地, 註明字樣. 此又的確可據耶. 前勘時, 貴局處每以圖誌爲據, 故屢懇一見, 終不示之. 敝職歸京購得一本而來, 又謂之坊本不足憑信, 不勝訝感. 今此『一統輿圖』與前勘地圖, 元無甚差. 請指『一統輿圖』中何者爲不足信, 一一較對, 明白指示. 總之, 此次勘界, 敝邦惟知謹守圖們舊界而已. 貴局處所奉總署札飭及所齎輿圖, 亦望分示, 公明改訂, 幸甚. 派委員先行測量, 敢不惟命. 而原來上年總署覆勘札飭內.
茂山以西上距分水嶺穆克登勒石立碑之地, 有應考證者, 有應辯析者.
云云.
則考證亶在於此. 現貴局處乃指敝邦內地紅丹·西豆之界, 此非交界, 實無覆勘之可議. 深諒更敎. 十三日.
별지: 무산(茂山)에서 분수령(分水嶺)까지 수원(水源)을 기준으로 경계를 밝히자는 진영(秦煐)의 회담 요약 문서
 
煐再答:
碑堆一節, 貴『承文院故實』說明, “奉旨邊與彼國無涉.” 細思分界, 豈有與朝鮮無涉之理. 且總署亦云, “碑中並無分界字樣.” 況碑堆不應在松花江掌上, 府使亦云, “此碑在於鴨綠·松花兩源之間, 實爲不合.” 旣知不合, 須細較江之水源, 此碑應在何地方, 方爲相合. 示總署覆勘札飭, “由茂山以西上距分水嶺穆克登立碑之地, 有應考證辯析者.” 云云. 總署所謂, “茂山以西上距分水嶺穆克登立碑之地,” 係指其碑應在圖們江發源處而言. 是以後來之札均言, “上距圖們江發源處, 逐細考證.” 可知非指松花江掌上之碑. 且要知考證辯晰之意, 正爲考證江源, 辨晰江界. 如謂指前勘立碑之地, 明爲松花江源, 又何考證辨晰之有? 先派何員同測量委員, 先行起程, 或本局處與府使, 隨測量委員一同前進, 順圖們江流而尋江源, 以定界址, 免致遲誤至要. 十四日.
별지: 목극등(穆克登)의 비문이 유지(諭旨)에 따른 것이므로 분계(分界)의 근거가 된다는 이중하(李重夏)의 주장 문서
 
重夏又答:
貴示以“彼國無涉”四字, 與“碑文並無分界”字樣, 謂非分界之碑, 此有可證者. 敝邦『承文院定界故實』中, 穆克登奏聞咨移兩本, 玆鈔送覽, 此碑之爲定界, 可以瞭然. 貴示謂, “總署札飭只攷證江源, 非指考證界碑.” 此碑乃聖祖皇帝時, 烏喇總管奉旨査邊而立者, 敝邦幾百年奉以爲金石. 而貴局處無意攷證, 此豈札飭之本旨, 亦豈敝藩邦之所望哉! 前覆中“泛看不合”云者, 以‘泛看’二字, 以明其實非不合, 而其下又訂『盛京通志』『通典』所載之確據, 何不詳覽? 而有碑應在何之問, 玆攷證卞析而申言之. 此碑卽康熙壬辰五月十五日所立, 而自碑界距圖們江源, 中間無水, (故)伊時築土設棚, 有穆克登咨文具載. 『承文院故實』業經錄呈于禮部, 北洋衙門, 此碑之爲分界, 可證一也. 今按『一統輿圖』, 長白山鴨綠·圖們兩間無水處, 有點劃標識, 其界限之瞭然, 可證二也. 『盛京通志』 烏喇所轄曰, “南至長白山, 其南(爲)朝鮮界.” 又寧古塔所轄曰, “南至長白山, 其南(爲)朝鮮界.” 今此碑在於長白南麓初落處, 碑之界限, 可證三也. 圖們上源其派爲三, 而必以紅土山水大圖們者, 此有可證. 按『一統輿圖』, 長白山東邊有水, 注明大圖們江, 今所稱紅土山水也. 又其東北一條水, 注明小圖們江, 今所稱紅旗河也. 長白山之南有山, 注明小白山. 再南有三圈, 注明三池, 其下一條水, 註明紅丹河, 今所稱三泡 紅丹水也. 又其南一條水最長, 註明魚潤河, 今所稱西豆水也. 小白·三池·紅丹之北有水, 註明曰, “大圖們江,” 則此非敝職所稱紅土山水而何也! 此以北只有小圖們江一派, 其外惟海蘭河而已, 更無他水. 則紅土水之爲大圖們江, 豈不的確乎? 考諸中外地圖, 逐派査證, 毫厘不差, 圖們之案可以辯晰也.
總之, 以江言之, 則紅土水之爲大圖們江, 確切無疑. 圖誌所載, 自有可按也. 以碑言之, 則穆克登之奉旨所立, 事實昭然, 聖朝舊蹟, 不可以替也. 然則自碑至江之間, 堆未盡接, 易致疑眩, 今宜增一碑於紅土水之上, 以證穆碑, 申明邊限, 遵守舊界, 則小國之民, 更無敢冒占一步. 此開誠暴懇, 更無餘辭, 幸垂察焉. 所示勘江, 當令派一員訂期偕往. 十五日.
별지: 측량위원을 파견하여 수원(水源)을 측정할 것이라는 진영(秦煐)의 주장 문서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會 事.
准貴府使咨覆, 除刪繁不敍外尾開.
當令派一員, 訂期偕往.
等因. 前來. 本局處現派測量委員劉虞卿, 帶同弓兵·繩手·測量器具·駝馬, 准於十七日起程, 前往測量. 貴府使遴派何員, 早爲派妥, 以便同往. 須至照會者. 十五日.
별지: 이중하(李重夏)가 공동 측량에 동의하며 진영(秦煐)에게 보내는 답신(答信)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覆 事.
准貴局處照會內開.
云云.주 001
각주 001)
여기서의‘운운(云云)’은 앞서 받은 조회나 공문의 내용을 다시 서술하지 않기 위해 사용한 표현이다.
닫기
等因. 准此.
査敝職頃於答覆中, 援據皇朝圖志, 以訂紅土水之確切爲大圖們江. 且抄送穆總管定界故實, 鑿鑿有據, 庶可瞭然. 如或猶有可疑, 理應卽賜駁辯, 此是考訂商確之義. 而今無一字可否, 不勝訝郁. 舊界旣無可疑, 則他水實無所勘. 而貴局處期欲勘審, 有此訂期, 敝職亦當派送隨員前任, 五衛將吳元貞等二人, 以便十七日起程同往. 須至照覆者. 同日.
별지: 목극등(穆克登)의 변경 조사는 분계(分界) 조사가 아니라는 진영(秦煐)의 주장 문서
 
煐說:
來示辦上諭“彼國無涉”, 及總署所奏“碑中無分界字樣”二語, 僅鈔來穆克登奏文·咨移兩件. 知府使並未將當日穆克登奉旨査邊之諭細閱, 無怪措詞背謬. 玆再恭錄抄奉. 豈有聖旨煌煌曉諭中外, 反不如穆文可憑乎? 如果分界, 當有明降分界上諭, 豈有分界之上諭內, 有“與彼國無涉”字樣? 曰, “與彼國無涉”, 則我國家一國之事, 顯非兩國之事. 然則分界之分字是一國之事乎, 是兩國之事乎? 與彼國有涉乎, 無涉乎? 請將“彼國無涉”四字細想. 自然知非分界之碑. 今測量委員與府使所派之員已行, 吾輩亦可料理前進. 希示覆日期, 以便一同起程. 二十日.
별지: 목극등(穆克登)의 석비(石碑)는 분계(分界)의 의미라는 이중하(李重夏)의 주장 문서
 
重夏答:
今以穆碑一案, 示明當時聖諭中“無涉彼國”之旨意. 竊査敝邦邊界, 自古有原定界限.穆咨中亦云.
原定江北大國之境, 江南小國之境, 歷年旣久不議.
則當時奉旨査邊, 卽立碑於原定之界, 以申明之也. 非有他事於小國, 故恐有“無涉彼國”之聖諭也. 蓋査邊立碑, 與定界立碑, 其議有異乎? 碑文無分界字樣者, 非當日之始分界也, 仍舊貫標識而已. 則分界字樣之有無, 何足訝乎? 第今所勘之圖們界限, 旣有明白圖誌可據, 只宜增竪一碑於紅土之上, 以明穆碑土門之義. 須一會公堂暢論, 商定入山日子, 趁速起程. 同日.
별지: 수원(水源)을 조사하겠다는 진영(秦煐)의 주장 문서
 
煐再說:
來示“宜增竪一碑於紅土山之上, 以明穆碑土門之義”, 並欲“一會公堂”定議. 但此事辯論旣久, 訖無定議. 府使意在紅土山增竪一碑, 旣經知定立碑之處, 何必覆勘, 又何必會議. 其所以覆勘之由, 原不知其處. 總之, 溯流窮源, 以定界址. 持論旣爲公允, 若各執意見, 於事仍屬無濟. 莫如商證日期, 赶速起程, 沿途指證, 務期源流相貫, 界劃分明而後已. 本局處現已商定於二十二日行, 府使之意如何. 同日.
별지: 이중하(李重夏)와 공동 조사한다는 문서
 
重夏再答:
此次覆勘專爲照古證今, 務從公辦. 大小圖們江瞭然於中外地圖, 則無庸遠勘他水. 而今貴局處之意, 斷欲遍勘江源. 職當以二十二日依敎起程. 同日.
별지: 2) 在茂山府之長坡照會
 
별지: 홍단수(紅丹水)를 먼저 조사한 후 다른 수원(水源)을 조사하자며 이중하(李重夏)가 진영(秦煐)에게 보낸 조회(照會)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會 事.
此次奉派覆勘土門江界限, 敝職擬先勘紅土山, 貴局處欲勘西豆水, 嗣行至茂山地方, 一同先往紅丹水, 査看水源後, 仍回長坡公議. 或往西豆水, 或往紅土山. 再當循理從公確査, 以期毋滯公事爲妥. 須至照會者. 二十九日.
별지: 홍단수(紅丹水) 조사에 동의하며 이중하(李重夏)에게 보낸 진영(秦煐)의 조회(照會)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覆 事. 准貴照會內開.
云云.
等因. 准此.
敝局處定於明日, 同貴府使先往紅丹水, 査勘水源. 若無的據, 仍回長坡議往他處, 再勘可也. 須至照覆者. 同日.
별지: 서두수(西豆水) 답사에 반대하며 이중하(李重夏)가 진영(秦煐)에게 보낸 조회(照會)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會 事.
西豆水之無關於交界, 往年業經屢辯. 不意今行貴局處又欲往勘此水, 理實難曉. 査圖們山水邊界形勢, 具載於『一統輿地全圖』, 上年總理衙門奏議, 至有“西豆水之非大圖們江可知”句語. 執此一節, 無容再辯. 敝職斷不應僅從貴局處之論, 遠勘不當勘之水. 須至照會者. 閏四月初八日.
별지: 서두수(西豆水)를 조사하자며 진영(秦煐)이 이중하(李重夏)에게 보낸 답장 조회(照會)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覆 事. 准貴照會內開.
云云.
等因. 准此.
査總署奏議, 雖有“西豆水之非大圖們江可知”一語, 但下文卽聲明必須佐證確鑿, 方能定斷, 仍是游移之詞. 又云.
分界之說, 或順山勢, 或順水形, 總以確尋江源爲主.
可見西豆水之非圖們江, 在總署亦未能遽定. 意謂覆勘之時, 果能佐證確鑿, 亦可定斷. 所以總結仍歸重於確尋江源一句. 旣尋江源, 凡屬於此江相連之水, 皆可勘得. 況西豆水爲江身之大流, 焉能不勘? 請將總署奏議前後文語氣, 再行詳細玩味, 自然領會矣. 況府使日前照會內開.
先往紅丹水, 看水源後, 仍回長坡公議. 或往西豆水, 或往紅土山. 再當循理從公確査.
等語.
現在公議或往西豆水査勘, 而府使忽更前議, 且與前次照會之意不合, 何耶? 須至照覆者. 同日.
별지: 장백산(長白山)을 중심으로 답사하자며 이중하(李重夏)가 진영(秦煐)에게 보낸 조회(照會)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覆 事. 准貴照覆內開.
云云.
等因. 准此.
今此江源査勘之行, 惟應順理作行, 不必徒事先後. 故前日照會.
果以先看紅丹, 仍回長坡公議. 再當循理從公確査.
等語.
互商於貴局處後, 自紅丹而回長坡已三日矣. 敝職擬照前議, 屢欲面語輒見拒, 一不得對商. 徘徊無計, 不得已頃修照會, 以文代面. 而所言卽遵奉總署命意而已, 不敢有他. 總之, 總署奏議一篇結辭云, “總應將圖們江指證確鑿, 界限自可分明.” 此正覆勘要領, 斷斷知此次公事, 專爲指證圖們江一段事矣. 圖們江長白山之水, 而今到長白山之口, 捨長白當勘之路, 而乃擬往非圖們西豆水. 有是理乎? 敝職照循理, 從公之前議, 頃陳西豆不應勘之論, 有何前議之忽更乎? 須至照會者. 同日.
별지: 강물의 형세에 따라 서두수(西豆水)를 조사하자며 진영(秦煐)이 이중하(李重夏)에게 보낸 답장 조회(照會)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會 事. 准來文所開.
云云.
等語. 准此.
西豆水不應勘, 勘之旣非循理從公, 前次照會何以議及或往勘此不循理從公之西豆水? 況勘西豆水卽所以指證圖們江. 攷長白山綿亘千餘里之源流不一, 圖們江西豆水係同流, 安知圖們江非出西豆之源乎. 總之, 順水形尋江源, 合勘西豆水, 正是循理從公. 本局處已證於十一日同往査勘, 免致遲誤. 須至照會者. 初九日.
별지: 서두수(西豆水) 답사가 부당하다며 이중하(李重夏)가 진영(秦煐)에게 보낸 조회(照會)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覆 事. 准貴照會所開.
云云.
等語. 准此.
向日照會中或往云者, 是兩水中未定之辭, 及其臨行指定也. 不得不執一循理而言. 貴局處以或往二字責之太甚, 不亦過乎? 西豆水一節, 往年貴局處稟中亦有所論. 第念大小國疆域之限, 自有『會典圖說』·『一統輿圖』刊布天下. 上年總署議奏援據界限水源, 亦以此圖典爲據. 玆於『一統輿圖』中就吉林 朝鮮交界, 移摹一本呈覽. 此圖原准經緯度數, 東西遠近皆可瞭然. 望先以此圖照攷圖們山水, 參以所目勘, 逐派按方而査驗, 則大·小圖們江, 自應有確鑿之界. 夫如是, 則事歸公證. 至十一日西豆水之行, 殆同適燕而途越, 其在辦公之道, 合有更諒. 須至照會者. 同日.
별지: 3) 勘紅土山水後晤談照會
 
별지: 홍토산수(紅土山水)가 도문강(圖們江)의 수원(水源)인지에 대한 변론
 
煐曰. “今旣盡勘水派, 請公平言之.”
重夏曰. “公平言之, 卽紅土水也.”
煐曰. “此果公言乎?”
重夏曰. “要定於我國幾百年舊限.”
煐曰. “然則此事無復更議. 我當以紅丹河.”
重夏曰. “此朝鮮內地. 貴雖自定, 我不可定.”
煐曰. “是吉林地, 豈朝鮮地!”
重夏曰. “『皇朝一統輿圖』, 自有大圖們之限. 請與逐派公證可乎?”
煐曰. “地圖是皇帝所賜耶? 總署所達耶? 地圖不足爲證.”
重夏曰. “總署所奏, 每以輿圖爲援證, 是不可據, 更有何遽?”
煐曰. “總署公文欲見之耶.”
重夏曰. “紅土山水, 貴局處上年勘界稟報, 初不一字擧論. 故總署初未知有此水而然也.”
曰. “紅土水, 貴政府屢請於北洋總署, 而不欲許之. 故以紅丹河爲定.”
重夏曰. “總署奏議, 水源地形, 論之甚詳. 紅土水大圖們亦明矣.”
煐曰. “總署亦未詳知. 惟在我等之稟報如何. 府使之每證總署奏議, 實無益.”
重夏曰. “今番須詳繪以呈, 必有裁奪. 我輩何必如是爭論此事. 卽申明舊界而大小國三百年以來自有舊界, 何可今日新定他界?”
煐曰. “府使旣見其不接流, 不接堆, 而一直以紅土水爲主耶?”
重夏曰. “此有國家舊誌. 國疆不可縮.”
煐曰. “紅土之外, 府使不可作主云, 貴政府命意本如是耶?”
重夏曰. “我政府送我之時, 知紅土水舊限定界而已. 至於紅丹, 西豆之說, 我政府意慮所不到也.”
煐曰. “舊界有可據之蹟乎?”
重夏曰. “我國朝野圖誌, 皆明白有載. 而我之圖誌貴必不信, 故我但證以皇淸地圖.”
煐曰. “然則以此互相照會可也.”
重夏曰. “當如戒.” 十六日.
별지: 석을수(石乙水) 답사 정황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會 事.
本局處於閏四月十三日, 會同貴府使, 由長坡北向之水, 自浮橋勘起, 過長山嶺, 至紅土水石乙水匯流處. 計測水道, 八十八里半. 旋將匯流兩水分別細勘. 査紅土水上有兩源. 其一發源於圓池, 此水由匯流處曲折向西北, 至圓池計二十七里二百三十步. 其一由紅土水上源匯流處向西南, 至平岡水盡處, 計十一里三百四十步. 均與董棚之水不接. 且紅土水之兩源, 均與碑堆相距遠, 兩不相貫. 又査得石乙水一水, 朝鮮呼爲島浪水. 此水發源於白山. 本局處與府使督同測量委員等, 溯流而上去. 除石乙水上溝口距三汲第一泡十八里, 以及兩邊匯入石乙水之水溝短流不計外, 由紅土, 石乙兩水匯流處向西南行, 復向西至石乙水水流涸處, 計四十一里二百十五步. 又由水流涸處接連一溝, 向西南行, 計長十二里, 溝寬二三丈, 深五六尺不等. 此溝接黃花松甸, 此甸向西, 計長五里. 其甸復接一溝, 向西北, 計長二十二里, 至小白山西面第一峰之東麓下, 計溝寬四五丈至二三丈不等, 深一二丈不等. 溝之兩岸均係沙石石崖相間. 此從長坡溯流向上, 所査石乙水之源流如此, 由小白山順流覆査石乙水情形亦如此. 再小白山以西有水流入鴨綠江, 合行一倂備文照會. 須至照會者. 五月初一日.
별지: 황화송전(黃花松甸)에 대해 질문하며 이중하(李重夏)가 진영(秦煐)에게 보낸 조회(照會)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覆 事. 准貴照覆內開.
云云.
等因. 准此.
石乙水上流水涸處黃花松甸, 敝邦本無此等地名. 未知是岡是水. 隨員池問于貴測量委員劉, 則劉答稱岡之總名云. 未知是否. 須至照會者. 同日.
별지: 황화송전(黃花松甸)에 대해 진영(秦煐)이 이중하(李重夏)에게 보낸 답신(答信)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會 事.
頃接貴照覆詢及黃花松甸命義. 蓋黃花松甸並非岡之總名. 因其處盡産黃花松樹, 非岡非嶺, 儼若平坡, 若有水, 若無水, 泥土常濕, 足跡所經, 不時淤陷. 此等地方通稱黃花松甸. 據石乙水上流水涸處, 溯溝而上視之, 若似漫岡, 及由小白山順溝而下察看地勢, 又似平坡. 該處情形實是甸子, 又有黃松, 故謂黃花松甸, 取其通稱如此. 須至照覆者. 同日.
별지: 장백산(長白山) 일대가 황화송전(黃花松甸)과 비슷하다며 진영(秦煐)이 이중하(李重夏)에게 보낸 답신(答信)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覆 事. 接貴照覆內開.
云云.
等因. 准此.
長白一山情形, 蓋多如此, 若取其通稱之義, 則不必深辯. 須至照覆者. 同日.
秦煐以山水遠近里數照會, 李重夏具水陸程里實數, 以答辯其說.
별지: 홍토산수(紅土山水)가 도문강(圖們江)의 수원(水源)으로 입증되었다는 문서
 
紅丹河茂山府百里, 至紅丹合流處(從陸遽回長坡, 至柳洞六十里. 沿流直上至柳洞四十八里). 自柳洞姜刀水(從陸四十五里, 沿流五十五里). 自姜刀水至源盡處(從陸十里, 沿流十里), 自茂山府計(陸路二百十五里, 水路二百十三里). 紅丹河水源有上下二處, 其參差不滿百步計. 今分之以南北二源, 南源加長爲一里半者, 不合本形, 以此例記之, 則紅土山水之源爲三四處, 加騭峯水之源爲十處. 紅土山水水盡處, 劉委員所記時, 共目見之地卽溝道也, 非平岡也. 今云, “平岡水盡處”, 不合本形. 以董棚下流論之, 閏月十八日, 貴總理方與敝員池往勘而歸, 以水盡處中有崗屬, 有貴照會, 而其後二十三日, 使同貴承辦處再勘此水, 則因雨漲, 比十八日所勘之流又過數里而水盡, 四面平行, 並無岡屬. 蓋此地之無岡, 問於貴承辦處及貴通詞, 亦應有目擊者. 石乙水水盡處, 劉, 池兩員同勘時, 以平岡橫揷對小白山東南麓, 輪筆同記, 其後貴照會忽稱曰, ‘黃花松甸’, 此四字地名, 敝邦之所昧. 故使池員問之, 劉書示“岡之總名”四字. 故以此照覆. 今日貴照會直云:“接連溝甸,” 轉轉爽實. 石乙水里數, 劉, 池兩員同記, 自所勘處至水盡處五十五里半十五步, 自長白山頂至十三里, 自石碑過前峯胭脂峯十五里, 自胭脂峯小白山二十里. 鴨綠江源之距土門各派里數, 若記載, 則各路水源宜用一例, 而獨於紅土山水, 闕而不論. 紅土山水, 卽『會典』, 『輿圖』所載明明是大圖們江也. 反不如紅丹·石乙之小水乎? 十一日.
별지: 홍토산수(紅土山水)가 대도문강(大圖們江)이라는 기록이 없다는 주장 문서
 
煐答.
來單閱悉. 査總署前後奏議, 並未指明紅土山水大圖們江, 『會典』·『輿圖』亦未載明紅土山水大圖們江. 今府使不知何所見而云然. 末云紅丹·石乙爲小水, 意在以紅土山爲大水. 獨不思此與紅丹·石乙兩水究孰爲寬闊乎? 此事看來府使然不以照會爲憑, 徒然强辯, 勢必至聽候欽差査辦. 所有測量里數, 此時且不必計較議論. 十三日.
별지: 홍토산수(紅土山水)가 대도문강(大圖們江)의 水源이라는 주장
 
重夏再答.
紅土山水, 敝邦之人本以豆滿江呼之. 自往年勘界時, 貴局處始名之以紅土山水, 遂登諸公文, 因以爲名者. 圖典中豈有紅土水之名乎? 請將輿圖逐派計之, 則大圖們江自有的確無疑處. 而今以圖典之未有載明駁之, 未知其可也. 至以水之大小論之, 至小紅丹匯流處左右看二水, 則不得不謂之紅土之大於紅丹也. 又至石乙水匯流處觀之, 大源小派自有衆人公眼, 何必重辦? 總之, 貴局處之意堅, 不許圖們舊界, 前端懇商, 終無以少回. 敝職惟以此歸報朝廷而已. 同日.
별지: 4) 回至會寧府會談
 
별지: 진영(秦煐)이 지도를 그려 도문강(圖們江) 수원(水源)에 대해 논의하자는 주장 문서
 
重夏曰. “長白山水, 今已遍勘而回. 界限商論, 亦三朔之久矣. 貴意則大圖們江定指何水?”
煐曰. “大圖們江無以詳知, 俟繪本具成, 更當商定.”
重夏曰. “以『皇朝輿圖』攷之, 大圖們江不難指證. 而貴意終不以輿圖爲據耶?” 煐曰. “『皇朝輿圖』未可憑信.”
重夏曰. “年前土門辯論時, 貴局處前後照會筆談中, 必以『皇朝輿圖』爲第一確據. 至今日敝使欲指證輿圖, 則貴局處每曰:“輿圖不足據.” 此何故也?”
煐曰. “前日貴國爭海蘭河, 我以輿圖指證, 而今則事異於前, 不可以爲證.”
重夏曰. “如是說, 夫無須再辨. 我則日間回程.”
煐曰. “俟繪成後再商.”
重夏曰. “主意不合, 繪本亦必不合. 何必俟繪成.”
煐曰. “繪本若不相合, 則彼此照會而回程爲可.”
重夏曰. “然則當少留.” 十五日.
별지: 5) 商定界限後照會
 
별지: 홍토산수(紅土山水)와 석을수(石乙水)의 지도를 그려 유지(諭旨)를 청하자고 하는 이중하(李重夏)의 조회(照會)
 
朝鮮勘界使 李,
(爲) 照會 事.
此次覆勘圖們江界, 遍審水源, 閱月細商, 自茂山府以西, 沿流至長白山長山嶺西邊, 紅土水, 石乙水合流處, 逐段攷證, 皆以勘定. 而斷斷所未定者, 惟合流處以上兩源. 櫠職在長白山紅土水立界, 貴局處擬在小白山石乙水立界, 屢次商議未協. 總之, 界限旣盡勘定, 僅此兩源小流之分別, 雖不過深山中幾里相關. 然竊惟大小國疆土事務, 俱係愼重. 仰請公同照測量里數繪圖呈總署, 恭奏請旨酌奪, 以定立界之處. 須至照會者. 十八日.
별지: 석을수(石乙水)가 경계에 부답하니 지도를 그려 보고해야 한다는 진영(秦煐)의 조회(照會)
 
吉林派員 秦,
(爲) 照覆 事. 傾准貴照會內開.
云云.
等因. 准此.
紅土山水, 本局處疊經會同府使逐細査勘, 水流盡處與董棚前面向東北流之水不接. 又與碑堆兩不相貫. 嗣尋得小白山東麓石乙一水, 其源流各節與舊界相符. 原擬遵定總署奏議, 逐細會勘, 酌定界址, 今府使欲照測量里數繪圖呈總署, 恭奏請旨酌奪, 以定立界之處, 本局處當照所測里數, 詳細繪圖, 公同會印, 據實稟報. 相應備文照覆. 須至照覆者. 十九日.

  • 각주 001)
    여기서의‘운운(云云)’은 앞서 받은 조회나 공문의 내용을 다시 서술하지 않기 위해 사용한 표현이다. 바로가기

색인어
이름
李鴻章, 李重夏, 德玉, 秦煐, 李重夏, 李申耆, 穆克登, 姚令文藻, 穆克登, 穆克登, 李重夏, 重夏, 穆克登, 穆克登, 穆克登, 穆克登, 重夏, 穆克登, 穆克登, 穆克登, 重夏, 穆克登, 穆克登, 穆克登, 劉虞卿, 吳元貞, 穆克登, 穆克登,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秦煐, 李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重夏
지명
圖們江, 圖們江, 會寧, 朝鮮, 茂山, 圖們江, 茂山, 會寧, 茂山城, 茂山, 會寧, 茂山, 西豆, 紅丹, 紅土, 石乙, 西豆水, 紅丹水, 吉州, 鶴項嶺, 大圖們江, 紅丹水, 茂山, 茂山, 小圖們江, 西豆水, 大圖們江, 紅丹, 小圖們江, 大圖們江, 鴨綠江, 鴨綠, 鴨綠, 建川溝, 圖們, 圖們, 建川溝, 艮莫千各里, 三汲泡, 三汲泡, 建川溝, 三汲泡, 紅丹水, 茂山, 長坡, 朝鮮, 長坡, 紅丹水, 大圖們江, 長坡, 內曲, 小紅丹廟, 中國, 紅土山一水,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義州, 土門江, 朝鮮, 石乙一水, 朝鮮, 島浪水, 小紅丹, 長坡, 甑山, 石乙, 紅土, 黃花松甸, 小白山, 石乙, 紅土, 石乙水, 紅土水, 石乙水, 紅土水, 石乙之水, 石乙水, 茂山, 小紅丹, 小紅丹, 甑山, 大圖們江, 長白山, 小圖們江, 長白山, 白山, 盛京, 蒲潭山, 臙脂, 小白, 鴨綠江, 西豆, 紅丹, 石乙, 長白, 小白, 長白, 小白, 石乙水, 長白,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紅旗河, 外馬鹿溝, 小圖們江, 朝鮮, 小白山, 石乙水, 大圖們江, 小白山, 鴨綠江, 鴨綠, 土門, 紅土山之水, 大圖們江, 紅土山水, 松花江, 石乙水, 海蘭河, 朝鮮, 朝鮮, 海蘭河,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松花江, 海蘭河, 松花江, 松花江, 石乙水, 小白山, 茂山, 紅旗河, 小圖們江, 石乙水,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小白山, 鴨綠江, 鴨綠, 土門, 三汲泡, 吉林, 朝鮮, 圖們江, 朝鮮, 朝鮮, 圖們, 鴨綠, 科爾沁, 朝鮮, 咸鏡道, 瓦爾喀, 會寧, 茂山, 咸鏡, 平安, 朝鮮, 長白山, 咸鏡道, 寧古塔, 琿春, 西豆, 紅丹, 紅土, 石乙一水, 三汲泡, 大紅丹水, 長坡, 小紅丹廟, 朝鮮, 寧古塔, 紅土山, 石乙一水, 茂山, 大圖們江, 長白, 小白山, 黃花松甸子, 石乙水, 長坡, 浮橋, 吉林, 古塔, 朝鮮, 吉林, 吉林, 朝鮮, 圖們, 圖們, 鴨綠, 白頭山, 中國, 朝鮮, 白頭, 長白, 豆滿, 圖們, 吉林, 朝鮮, 茂山府, 會寧, 穩城, 鍾城, 慶源, 慶興, 鹿屯島, 圖們江, 茂山, 吉林, 圖們, 豆滿, 圖們, 圖們, 紅丹水, 紅丹水, 小白山, 茂山, 長坡, 圖們江, 紅丹, 西豆, 長白, 圖們, 長白, 圖們江, 小白山, 茂山, 三江口, 紅土山, 董維窩棚, 圖們江, 紅土山, 長白山, 鴨綠, 土門, 松花江, 紅丹水, 鴨綠江, 鴨綠, 建川溝, 圖們江, 圖們, 長白山, 西豆水, 魚潤河, 紅丹水, 紅丹河, 三池, 圖們江, 茂山, 朝鮮, 圖們, 豆滿, 圖們, 圖們, 紅土水, 白山, 鴨綠, 松花, 長白, 朝鮮, 朝鮮, 圖們江, 長白, 小白山, 圖們, 洪丹水, 圖們, 鴨綠, 鴨綠江, 鴨綠, 建川溝, 圖們江, 圖們, 紅丹, 鴨綠, 圖們, 紅土之水, 大圖們江, 小白山, 洪丹河, 圖們, 茂山, 紅丹, 西豆, 朝鮮, 松花江, 鴨綠, 松花, 茂山, 茂山, 圖們江, 圖們江, 松花江, 松花江, 圖們江, 圖們江, 長白山, 鴨綠, 圖們, 烏喇, 長白山, 朝鮮, 寧古塔, 長白山, 朝鮮, 長白, 圖們, 紅土山水, 大圖們, 長白山, 大圖們江, 紅土山水, 小圖們江, 紅旗河, 長白山, 小白山, 三池, 紅丹河, 三泡, 紅丹水, 魚潤河, 西豆水, 小白, 三池, 紅丹, 大圖們江, 紅土山水, 小圖們江, 海蘭河, 紅土水, 大圖們江, 圖們, 紅土水, 大圖們江, 紅土水, 紅土水, 大圖們江, 圖們, 紅土, 土門, 紅土山, 紅土山, 圖們江, 土門江, 紅土山, 西豆水, 茂山, 紅丹水, 長坡, 西豆水, 紅土山, 紅丹水, 長坡, 西豆水, 圖們, 西豆水, 大圖們江, 西豆水, 大圖們江, 西豆水, 圖們江, 西豆水, 紅丹水, 長坡, 西豆水, 紅土山, 西豆水, 紅丹, 長坡, 紅丹, 長坡, 圖們江, 圖們江, 圖們江, 長白山, 長白山, 長白, 圖們, 西豆水, 西豆, 西豆水, 西豆水, 西豆水, 圖們江, 長白山, 圖們江, 西豆水, 圖們江, 西豆, 西豆水, 西豆水, 吉林, 朝鮮, 圖們, 圖們江, 西豆水, 紅土水, 紅丹河, 朝鮮, 吉林, 朝鮮, 大圖們, 紅土山水, 紅土水, 紅丹河, 紅土水, 大圖們, 紅土, 紅土水, 紅丹, 西豆, 長坡, 長山嶺, 紅土水, 石乙水, 紅土水, 圓池, 圓池, 紅土水, 紅土水, 石乙水, 朝鮮, 島浪水, 白山, 石乙水, 三汲, 石乙水, 紅土, 石乙, 石乙水, 黃花松甸, 小白山, 長坡, 石乙水, 小白山, 石乙水, 小白山, 鴨綠江, 石乙水, 黃花松甸, 黃花松甸, 黃花松甸, 黃花松甸, 石乙水, 小白山, 黃花松甸, 長白, 紅丹河, 茂山府, 紅丹, 長坡, 柳洞, 柳洞, 柳洞, 姜刀水, 姜刀水, 茂山府, 紅丹河, 紅土山水, 加騭峯, 紅土山水, 石乙水, 小白山, 黃花松甸, 石乙水, 長白山, 前峯, 胭脂峯, 胭脂峯, 小白山, 鴨綠江, 土門, 紅土山水,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紅丹, 石乙,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紅土山水, 大圖們江, 紅丹, 石乙, 紅土山, 紅丹, 石乙, 紅土山水, 豆滿江, 紅土山水, 紅土水, 大圖們江, 小紅丹, 紅土, 石乙水, 圖們, 長白山, 大圖們江, 大圖們江, 大圖們江, 土門, 海蘭河, 圖們江, 茂山府, 長白山, 長山嶺, 紅土水, 石乙水, 長白山, 紅土水, 小白山, 石乙水, 紅土山水, 小白山, 石乙
서명
『皇朝一統輿圖』, 皇朝圖, 『茂山府志』, 『欽定會典圖(說)』, 『盛京通志』, 『欽定會典圖說』, 『欽定通典』, 「邊防門」, 『欽定四裔考』, 『一統輿圖』, 『會典地圖』, 『一統輿圖』, 『會典』, 『承文院故實』, 『承文院故實』, 『盛京通誌』, 『盛京通志』, 『通典』, 『一統輿圖』, 『一統輿圖』, 『一統輿圖』, 『承文院故實』, 『承文院定界故實』, 『盛京通志』, 『通典』, 『承文院故實』, 『一統輿圖』, 『盛京通志』, 『一統輿圖』, 『一統輿地全圖』, 『會典圖說』, 『一統輿圖』, 『一統輿圖』, 『皇朝一統輿圖』, 『會典』, 『輿圖』, 『會典』, 『輿圖』, 『皇朝輿圖』, 輿圖, 『皇朝輿圖』, 『皇朝輿圖』, 輿圖, 輿圖, 輿圖
오류접수

본 사이트 자료 중 잘못된 정보를 발견하였거나 사용 중 불편한 사항이 있을 경우 알려주세요. 처리 현황은 오류게시판에서 확인하실 수 있습니다. 전화번호, 이메일 등 개인정보는 삭제하오니 유념하시기 바랍니다.

도문강(圖們江) 수원(水源)을 감정하고 경계비를 세우고자 한다는 주접(奏摺)과 첨부 문서 자료번호 : cj.d_0001_0030_0020_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