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句丽与渤海
  • 正确认识韩中历史遗留问题

白头山界碑的位置

  • ▶ 白头山界碑原先位于小白山。
  • ▶ 白头山界碑从树立之时起到1931年止,一直位于白头山山脚。
▲ 白头山界碑图(1712年,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说明地图是立下白头山界碑后,清朝官员穆克登让随行人员画出白头山和鸭绿江、豆满江的支流,摹绘后交给朝鲜官员朴权的。立于白头山山脚的界碑被标注为江原碑,小白山位于界碑的西南边,与大角峰、莲池峰并列标记为不同的山峰。
zoom
中国主张 白头山界碑是从小白山移至白头山的“界碑移动说”,使国境问题再起波澜。根据“界碑移动说”,对当时的记录和地形、边界标记等进行周密分析的结果,自豆满江发源的支流为红丹水,白头山界碑原先位于小白山山顶。设立界碑以后,朝鲜官员将界碑移至白头山南部山脚,在定界碑和土门江之间设木栅、石堆、土堆等边界标记,伪造了边界。19世纪以来的国境谈判是以白头山界碑为标准划定边界的,如果按照这一逻辑,距白头山以南20公里的小白山才是准确的国境。
“界碑移动说”在日、清之间就间岛问题展开交涉时就被提出,近期更趋细化,主张位置经过4次移动。然而,根据当时的记录或古地图,一眼便能看出“界碑移动说”纯属虚构。根据参与树立白头山界碑的人的记录、白头山界碑树立后攀登白头山时看到界碑的人的记录,白头山界碑的位置大体一致。
当时人们为了攀登白头山,需经过三池渊、小白山、莲池峰,经莲池峰登白头山的途中会看到白头山界碑。在树立白头山界碑时所画的《白头山界碑图》和此后描画了白头山一带的各种古地图中,白头山界碑的位置也大体相同。古地图将白头山定界碑画在白头山和莲池峰之间,旁边写着分水岭。
▲ 《大东舆地图》中标注的界碑位置(1861年)
zoom
▲ 豆满江上流水系概要图概要图附于崔南善的《白头山觐参记》(1927),红色的实线标出了崔南善一行的移动途径。豆满江上流的水流自上而下依次为红土水、石乙水、红丹水(概要图中标注为“红湍水”)、西头水 。
zoom
▲ 白头山天池
zoom

长白山文化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随着文化事业重要性的凸显,出现了“长白山文化”这一新用语。“长白山文化”一词是在1994年白山市为振兴白头山地区文化事业而召开的“长白山文化学术会议”上提出的。2000年,成立了由吉林省主管的“长白山文化研究会”,扩大了活动范围,“长白山文化”成为东北文化的象征。2008年白头山的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置了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基地,把开发白头山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长白山文化”的重要性和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长白山文化”的内容变得系统化。“长白山文化”被定义为“以长白山地区肃慎族系、濊貊族系的文化为基础,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地区文化 ”,“长白山文化”的特点是:“①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 ②军政合一、尚武崇实的政治文化 ③质朴自然、娴于骑射的民俗文化④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等。并将白头山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与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作为“长白山文化”的起源,凸显“长白山文化”的悠久性,重视满洲族体系的文化,强调中华民族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白山文化”将囊括了韩半岛和满洲地区的多个民族的文化因素,适用“统一多民族国家论”,将“长白山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主要组成部分,这暴露出许多问题。像“要振兴东北,先唤醒东北人”的口号一样,“长白山文化”使中国东北人变成了经济开发的主体,同时被用作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

 
白头山界碑
1712年朝鲜与清朝的调查团对鸭绿江和豆满江上流地区进行调查后,立于白头山东南部山脚的碑石。碑石上所刻“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的语句中,土门江到底指哪条江一直存在争议。1931年碑石消失,现只留有基石。
닫기
List Korean English Chinese Japanese Top
페이지 상단으로 이동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