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句丽与渤海
  • 江西大墓
南墙的第二层支石(侧面的仙人)
Title南墙的第二层支石(侧面的仙人)
南墙的第四层支石(凤凰)
zoom

绘制于江西大墓第二层支石南墙侧面的仙人图。仙人的概念是在战国时代末期形成的。仙人是神仙的同义词,班固(32­92)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心中”的内容。因此,所谓神仙或仙人,就是超越死亡,游戏于天界的存在。从古代起,就是所有人追求的理想。
到了神仙思想盛行的南北朝时代,仙人开始频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出现。尤其是在这一时期,神仙思想被道教吸收,使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种宗教,并将其势力扩展至平民百姓。因此,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增加了对仙人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图画上也转变为与前世不同的模样,即从畜生形态转变为人形的仙人,其特点在于样貌极为优雅和修长。江西大墓的神仙受南北朝时代仙人像的影响,根据外形特点,分为传统仙人图和受佛教影响身着天衣的仙人图两种。
传统仙人图的一般特点是:① 乘龙或骑鹤;② 腾云驾雾;③ 长翅膀;④ 身着羽衣;⑤ 长耳;⑥ 穿尖头鞋等。除此以外,还手持仙草、香炉、拐杖、扇子等,戴冠也是仙人的特点之一。
图片中出现了四位身着羽衣(仙人的衣服,衣摆象鸟的翅膀一样分开)的仙人。他们姿势相同,有一定间隔,都面向图片的左侧。
像这样自由飞翔、悠然自居的仙人中间配以五彩云朵和棕叶饰(棕榈叶花纹。“忍冬”更为人知,但国际通用语为棕叶饰)莲花纹,表明这里是神仙居住的祥瑞之地。不仅如此,这些还使仙人的飞行速度显得更快,为画面赋予动感和生命力。
柔美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完美表现了幻想中的道教天界。

페이지 상단으로 이동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