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中的独岛
  • 从争议看独岛
  • 独岛!在郁陵岛上能够看到

独岛!在郁陵岛上能够看到

和日本领土相比,独岛与韩国的领土离得更近。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靠近。在日本的领土上是看不见独岛的,但是独岛却离我们近到在郁陵岛上就能够看到它。在郁陵岛能够看见独岛,同时独岛上更是能够很容易就看到郁陵岛,这意味着独岛和郁陵岛存在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空间。
与郁陵岛和独岛的地理位置相关的官方距离公布如下:政府通过2005年泛政府部门公告,对独岛的位置、距离、面积、高度作了统一。之前不同政府部门对于独岛的距离关系及现况的相关资料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管理地籍的行政安全部、制作地形图的国立地理情报院、以及制作海图的国立海洋调查院所使用的海岸线标准都各有不同。根据公告所示,郁陵岛与独岛的距离在落潮时为87.4km(47.2海里),独岛至日本隐岐岛的距离为157.5km(85.0海里)。从地理位置看,独岛虽然位于郁陵岛和日本隐岐岛的中间,但是郁陵岛至独岛的距离比日本隐岐岛至独岛的距离近70.1km之多。
因此,郁陵岛和独岛在东海上属于一个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可以称之为本属岛或母子岛。如果作为本岛(母岛)的郁陵岛是隶属韩国的领土,那么作为属岛(子岛)的独岛自然也应该是隶属韩国的领土。反之,如果前者是日本所属,那么后者也应该是日本所属。
‘独岛’古称于山,又名芋山。‘于山’原本是本岛(母岛)郁陵岛的旧称,这之后郁陵岛的名称除了‘于山’之外,还被叫做羽陵、蔚陵、武陵等,经过这一系列的变迁过程,‘于山’变成了属岛(子岛)独岛的专有名称。那么,本岛‘于山’等名称起源自何处,又是如何被冠在了属岛之上?谈起它的起源,就不得不说到本土。本土内自古与郁陵岛或独岛往来航行最便利最频繁的地方当属江原道蔚珍郡。蔚珍是高句丽时代的‘于珍也’县,到新罗时代后变成蔚珍郡,经历高丽、朝鲜,迄今不变。也就是说,高句丽时代的‘于珍也’,后改称蔚珍是因为它是与郁陵岛往来的出入港,‘于珍也’的‘于’和蔚珍的‘蔚’传到郁陵岛上,形成‘于山’、‘羽陵’、‘蔚陵’等名称。后来,‘于山’这一名称用在了作为郁陵岛的属岛,曾经与那个地方往来密切的今天的独岛上。[注 001]
独岛处在郁陵岛的关系圈中。人们在独岛的自然环境下很难长期居住。然而,独岛是便于航行至郁陵岛的航海的主要目标物,起着航路上起航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独岛周边海域才会自然而然地开展资源开采活动。考虑到频繁航海至郁陵岛,以及郁陵岛独岛近海的海流流向等,郁陵岛和独岛并不单纯只是相互能够看得到的空间。由此可知,很早以前独岛就是韩国人的活动空间,是航海至郁陵岛或从郁陵岛归来的航路,是重要的航海标志或停泊地,同时也是作为鲍鱼、海带等生产地的海洋生活区域。[注 002]
如今很难确切知道郁陵岛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然而,文献记载245年(高句丽东川王19年)左右已经有人居住在那里,他们与沃沮人语言不通,每年七月都会甄选少女投入大海。《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道沃沮耆老言“国人有时坐船出海捕鱼,遭遇风浪,会漂流数十天,抵达东边的岛屿。人们生活在这座岛屿上,但是跟他们语言不通,他们每年七月会甄选少女投入大海。”[注 003] 关于这座‘东边的岛屿’很早之前斗溪李丙燾就曾说过是“于山国无疑”。如果这座岛屿指的就是郁陵岛,那么新罗智证王13年异斯夫将其编入新罗之前,就已经有人生活在这座岛屿上了。而且,在东海岸捕鱼或航海,遭遇风浪漂流海上之时,到达郁陵岛的可能性很大。事实上,根据最近的考古学调查显示,郁陵岛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人居住。[注 004] 那么与郁陵岛及邻近岛屿相关的最初名称,也就是《三国史记》中所看到的‘于山国’,就是以今天的郁陵岛、独岛等岛屿地区及周边等地为舞台,由很久以前就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原住民所创建的国家,这个国家进一步发展了无纹土器和铁器文化等,作为海边国家掌管东海岸一带。直到新罗智证王13年(512)被何瑟罗州(如今的江陵)的君王异斯夫收编于新罗。《三国史记》记载下了当时的状况。
(智证麻立干)13年6月,于山国归顺,承诺每年进贡土宜(土特产)。于山国位于溟州(现江陵)正东面的海岛,又称郁陵岛,土地面积达一百里,仗着地势险峻,不愿归顺新罗。伊湌异斯夫当上何瑟罗州的君王后说,“于山国国民愚钝彪悍,很难用威势将其降服,但是利用计谋可以使其投降”,于是他们造了很多的木偶狮子,装载在战船上,抵达于山国海岸后谎称,“如果你们还不投降,就放这群猛兽进来,将你们踩踏致死”,于山国人非常害怕,立马就降服了。[注 005]
 
于山国面积不过才一百里,但地势险峻、国人勇猛,就连坚守在最前线的何瑟罗州(江陵)君王的威力也很难令其屈服,最终智证王运用计谋使其降服。也就是说,当时何瑟罗州的君王率领的军队是新罗最前线的精锐部队,他是军队的指挥官。尽管如此,新罗军队征伐于山国也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因为于山国的军事能力和军事文化水平已经处在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不仅如此,智证王13年何瑟罗州的君王异斯夫征伐于山国之后,该国并没有溃灭,反而发展得更加繁荣。根据考古学上的文物发现,郁陵岛上的古墓大体是在统一新罗时期修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由此,我们很难认为异斯夫对于山国的征伐令于山国从此灭亡。异斯夫对于山国的征伐可以看做是他为了让于山国成为新罗的附属国所采取的手段。
〈图 1〉《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智证王13年6月条
zoom
于山国在6世纪初遭到异斯夫的征伐以后,一直向新罗和高丽进贡土特产。然而,11世纪初于山国受到女真族的侵略,人们纷纷弃田逃难至内陆,高丽朝廷令他们在礼州(现盈德)居住。此后,于山国这一名称再没有出现在《高丽史》或《高丽史节要》当中。[注 006]
当时于山国由今天的‘郁陵岛’和‘独岛’构成。西元512年,于山国成为新罗的领土。这证明西元512年开始,‘郁陵岛’和‘独岛’就已经成为了韩国的固有领土。总而言之,该记录可以作为主张512年(智证王13年)由于异斯夫征伐于山国,从此独岛成为韩国领土的有力证据。[注 007] 另外,可以证明这一主张的另一项资料是《世宗实录•地理志》江原道三涉都护府蔚珍县条上有关郁陵岛和独岛的记录。
《世宗实录•地理志》是关于世宗的统治领土即朝鲜王朝领土的记录。在这份古文献的江原道蔚珍县条上,记载着“于山和武陵这两座岛屿在县(蔚珍县)正东面的海上。两座岛屿相距并不远,如果天朗气清,就能够望得到,新罗时代曾被称为于山国。”[注 008]
这里的武陵岛就是郁陵岛,在世宗7年(1425)的郁陵岛岛民刷还的记录中也能再次得到确认。观音岛、竹岛等几座小岛屿分布在郁陵岛的周边,和郁陵岛海岸相距非常近,就算天气不晴朗,也始终都能看得清楚。天朗气清之时,在郁陵岛上能够看到的岛屿,东海上只有独岛。由于东海上岛屿稀少,仅凭这一条记录,于山国就是独岛已经毋庸置疑。
朝鲜王朝在经过长时间的编撰之后,于1481年(成宗12年)发布了《东国舆地勝览》,后又于1531年(中宗26年)发布了《新增东国舆地勝览》。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地理书,而是朝鲜王朝规定哪些地方属于‘朝鲜领土’的‘朝鲜领土地理解释书’。即,朝鲜王朝通过对自己统治下的领土作出地理解释,向世界广为宣告主权,以此来明确自己的统治领土。在这本书当中,‘于山岛(独岛)’和郁陵岛收录于江原道蔚珍县条,由此明确阐明了于山岛(独岛)和郁陵岛都是隶属于江原道蔚珍县的朝鲜王朝的领土。因此,15世纪初朝鲜王朝(太宗、世宗时期)时期,独岛才被叫做‘于山岛’。
另外,在各种官方地图上独岛也以‘于山岛’的名称,被标示为朝鲜王朝的领土。只不过由于当时文官在地图绘制手法上的不成熟以及地理学知识的不足,‘于山岛’的位置绘得不够准确,它被随意地绘制在郁陵岛东西南北的某个地方。总之,《新增东国舆地勝览》的附属地图〈八道总图〉和道别图〈江原道地图〉中于山岛和郁陵岛都有出现,于山岛被绘制在郁陵岛的西面,比郁陵岛更加靠近海岸。当时绘制这幅地图的文官并没有对独岛(于山岛)进行实测,只是根据记录和报告将其绘制了上去,由于当时他们贫乏地理学知识,没能将于山岛的准确位置绘制出来。(15世纪,全世界的大部分古地图几乎都无法准确地绘制出岛屿和国家的位置。) 然而,抛开地图制作不讲,单就于山岛(独岛)的主权问题来看的话,地图制作技术的不成熟构不成问题。至少它明确地阐明了于山岛和郁陵岛全都是隶属江原道蔚珍县的朝鲜王朝领土。
不仅如此,地图上将于山岛绘制在郁陵岛的西面并且比郁陵岛更靠近内陆,这可以说反映了对于于山岛非常强烈的领土意识。依据《新增东国舆地勝览》的附属地图所示,如果郁陵岛是朝鲜领土,那么作为郁陵岛的附属岛屿,曾经是于山国领土的一部分,又位于郁陵岛西面更靠近内陆的于山岛更加显然是朝鲜领土。
这之后,随着地理学知识和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于山岛的位置得以修正准确,明确属于朝鲜的领土。总而言之,郑尚骥(1678~1752)的《东国地图》里全国地图和各道地图都将《新增东国舆地勝览》地图中不正确的部分一一加以修正,把于山岛准确地绘制在郁陵岛的东面,阐明它是朝鲜领土。这之后几乎所有的主要地图都将于山岛的位置准确地绘制在了郁陵岛的东面,表示它是朝鲜领土。《东国全图》、《朝鲜全图》、《国总图》、《东国舆地图》等18~19世纪初绘制的地图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图。
但是,自于山国灭亡后,到编撰《世宗实录•地理志》为止,这之间大约有900年的空白期,目前尚没有可以补充完善这段时间空白的客观资料。可以作为补充资料的有1808年编撰的《万机要览》军政篇,书上记载道“舆地志云郁陵岛和于山岛都是于山国的领土。于山岛就是倭人们所说的松岛。”[注 009] 然而,这份资料远远晚于《世宗实录•地理志》,应该说它是依据《世宗实录•地理志》而记载的。
于山国领土之内在可视距离范围内的独岛理所当然是于山国的领土,于山国地区如今也自然应该是韩国的领土。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对于依据《世宗实录•地理志》和《万机要览》认为郁陵岛和独岛是于山国的这一主张是否能够说服日本和国际社会,为此必须要有其他的补充材料。即,于山国和附属岛屿于山岛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着的,首先是于山国在郁陵岛上,于山国灭亡之后,于山这一名称从郁陵岛分离出来,成为附近其他岛屿的名称。
引用《世宗实录•地理志》和《万机要览》的内容,认为郁陵岛包括现在的郁陵岛和独岛这一见解是受19世纪初认识所犯的错误。朝鲜时代之前,东海岸范围内完全没有关于除了郁陵岛之外的其他岛屿的报告或调查。并且,根据《三国史记》关于于山国的记载或《高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于山国只包括郁陵岛,于山原本只是郁陵岛的名称。[注 010]
但是,《三国史记》当中记载于山国只包括郁陵岛,并不等于否认郁陵岛和独岛两者作为同一个生活圈、同一个生活空间的关系。之前提及,“‘于山’原本是本岛(母岛)郁陵岛的旧称。之后,除了‘于山’以外,郁陵岛还被称作羽陵、蔚陵、武陵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变迁过程,‘于山’最终变成属岛(子岛)独岛的专有名称。”李丙燾指出于山是郁陵岛的旧称,郁陵岛的旧称于山之后成为独岛的名称。同时,正因为郁陵岛渔民们与独岛的频繁往来,以及两者之间存在本岛与属岛的关系,所以“郁陵岛旧称‘于山’才成为后者的岛名。”[注 011] 于山这一名称转移到独岛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郁陵岛与独岛之间的频繁往来以及两者作为本岛与属岛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因此,郁陵岛和独岛自出现之日起就一直在于山国的领土之内,它们作为遥遥相望的本岛与属岛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因素。
如下资料显示,关注‘于山’语源的官员主张‘于山’和‘郁陵’原本就是同一个地方,关注当时实际情况的官员主张‘于山(独岛)和‘武陵(郁陵)’原本是两座不同的岛屿,因为两者相距不远,如果天朗气清的话,能够互相望得到。可见意见存在分歧。
郁陵岛-位于县(蔚珍县)正东面的海上,新罗时被称为于山国,又被称作武陵或羽陵,地方面积达100里,智证王12年归顺。太祖13年,岛上的人们派白吉和土豆进贡土特产。毅宗12年,王听说郁陵岛土地广阔、土质肥沃,以前又曾设过州县,可以供百姓居住,于是派遣溟州道监仓金柔立前往调查。金柔立回来报告说,岛中央有一座大山,沿着山顶,朝东至大海需要走上一万多步,朝西需要走一万三千多步,朝南需要走一万五千多步,朝北需要走八千多步。那里有7座村落基址,有佛、有铁钟、有石塔,多生长柴胡、蒿本、石南草等。然而岛上岩石众多,不适合百姓居住,于是最终作罢。又一种说法称,于山和武陵原本是两座岛屿,两者相距不远,天朗气清的话,能够望见彼此。[注 012]
 
尽管如此,从说明当中我们马上就能够获知该资料所说的于山岛就是今天的独岛。因为从地理特征上来看,东海里可以称作岛屿的只有‘郁陵岛’和‘独岛’,尤其是当天气阴沉的时候,互相看不见,而当天朗气清的时候,又能相互看见的岛屿就只有‘郁陵岛’和‘独岛’。郁陵岛旁边的几座岛屿因为离得太近,即使天气不那么晴朗,也能看得很清楚,完全不符合上面的说明。天朗气清的时候能够互相看得到的两座岛屿只有‘郁陵岛’和‘独岛’,而《高丽史》中再次提到‘武陵岛’即‘郁陵岛’,因此于山岛显然就是独岛。
郁陵岛和独岛在相互能够看得见的距离内,郁陵岛又位于陆地上能够看得见的距离。“两座岛屿相距不远,天朗气清,即可看见”这句话最为简洁明了地道出了郁陵岛和独岛的地理关系。肉眼可见的地方虽然不能算近,但也不远。郁陵岛和独岛从视觉上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两者离得并不远。由此可知,这是建立在具有对独岛的具体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所作的记录。
通过这种视觉空间的扩展,从陆地对郁陵岛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交流关系,再以郁陵岛为起点,使郁陵岛和独岛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对于于山国人民来说大海就是他们的田地、战场,是创造出全部生活的空间。因为同属一个生活圈领域,所以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从于山国时期开始就一直处在可视距离范围内的独岛是我们国家的领土这一点就更加具有说服力。郁陵岛和独岛在互相的可视距离范围内的同一个生活空间内共同出现并存在着,这种地理条件是证明日本将独岛占为己有的理由存在错误的重要证据。因此,主张日本对独岛拥有主权的日本学者们企图否认这种地理关系,即否认可视距离范围。

 
[注 001]
李丙焘(1963),〈对独岛名称的历史考察:于山、竹岛名称考〉,《佛教史论丛》,39页。
[注 002]
白寅基(백인기)、沈文辅(심문보)(2006),《关于郁陵岛和独岛的距离以及海流的研究》,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103~104页。
[注 003]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东沃沮。
[注 004]
首尔大学博物馆(1997),《郁陵岛地表调查报告书(1)》
[注 005]
《三国史记》4新罗本纪智证麻立干:“十三年夏六月,于山国归服,岁以土宜为贡,于山国在溟州正东海岛,或名郁陵岛,地方一百里,恃崄不服,伊飡異斯夫,为何瑟罗州军主,谓于,山人愚悍,难以威来,可以计服,乃多造木偶师子,分载战船,抵其国海岸,诳告曰,汝若不服,则放此猛兽踏杀之,国人恐惧则降。”
[注 006]
宋秉基(송병기)(2007),《郁陵岛和独岛》,檀国大学出版部,19页。
[注 007]
宋秉基(송병기)(2004),《独岛主权资料选》,翰林大学亚洲研究所,202页。
[注 008]
「世宗实录」「地理志」江原道蔚珍县条:“于山•武陵二岛在县正东海中,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清明,则可望见,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郁陵岛,地方百里。”
[注 009]
《万机要览》 军政篇:“舆地志云郁陵于山皆于山国地于山则倭所谓松岛也。”
[注 010]
裴圣峻(배성준)(2002),〈透过郁陵岛、独岛名称的变化考察独岛认识的变迁〉,《震檀学报》94,31页
[注 011]
李丙燾(1963),前文,37~40页。
[注 012]
《高丽史》卷58 〈地理志〉 3, 蔚珍县条:“郁陵岛 - 在县正东海中,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武陵,一云羽陵,地方百里。智证王十二年来降,太祖十三年其岛人使白吉土豆献方物,毅宗十一年王闻郁陵岛地广土肥,旧有州县,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监仓金柔立往视,柔立回奏云,岛中有大山,从山顶向东行至海一万余步,向西行一万三千余步,向南行一万五千余步,向北行八千余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铁钟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然多岩,石民不可居,遂寝其议。一云于山•武陵,本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清明则可望见。”
[注 001]
李丙焘(1963),〈对独岛名称的历史考察:于山、竹岛名称考〉,《佛教史论丛》,39页。
닫기
[注 002]
白寅基(백인기)、沈文辅(심문보)(2006),《关于郁陵岛和独岛的距离以及海流的研究》,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103~104页。
닫기
[注 003]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东沃沮。
닫기
[注 004]
首尔大学博物馆(1997),《郁陵岛地表调查报告书(1)》
닫기
[注 005]
《三国史记》4新罗本纪智证麻立干:“十三年夏六月,于山国归服,岁以土宜为贡,于山国在溟州正东海岛,或名郁陵岛,地方一百里,恃崄不服,伊飡異斯夫,为何瑟罗州军主,谓于,山人愚悍,难以威来,可以计服,乃多造木偶师子,分载战船,抵其国海岸,诳告曰,汝若不服,则放此猛兽踏杀之,国人恐惧则降。”
닫기
[注 006]
宋秉基(송병기)(2007),《郁陵岛和独岛》,檀国大学出版部,19页。
닫기
[注 007]
宋秉基(송병기)(2004),《独岛主权资料选》,翰林大学亚洲研究所,202页。
닫기
[注 008]
「世宗实录」「地理志」江原道蔚珍县条:“于山•武陵二岛在县正东海中,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清明,则可望见,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郁陵岛,地方百里。”
닫기
[注 009]
《万机要览》 军政篇:“舆地志云郁陵于山皆于山国地于山则倭所谓松岛也。”
닫기
[注 010]
裴圣峻(배성준)(2002),〈透过郁陵岛、独岛名称的变化考察独岛认识的变迁〉,《震檀学报》94,31页
닫기
[注 011]
李丙燾(1963),前文,37~40页。
닫기
[注 012]
《高丽史》卷58 〈地理志〉 3, 蔚珍县条:“郁陵岛 - 在县正东海中,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武陵,一云羽陵,地方百里。智证王十二年来降,太祖十三年其岛人使白吉土豆献方物,毅宗十一年王闻郁陵岛地广土肥,旧有州县,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监仓金柔立往视,柔立回奏云,岛中有大山,从山顶向东行至海一万余步,向西行一万三千余步,向南行一万五千余步,向北行八千余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铁钟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然多岩,石民不可居,遂寝其议。一云于山•武陵,本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清明则可望见。”
닫기
List English Chinese Japanese Top
페이지 상단으로 이동하기